寄窦泽处士二首

· 罗隐
鳌背楼台拂白榆,此中槎客亦踟蹰。 牢山道士无仙骨,却向人间作酒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鳌背:传说中海中能负山的大鳖或大龟。这里形容楼台高耸,仿佛建立在鳌背之上。
  • 白榆:树名,这里泛指树木。
  • 槎客:乘槎泛天河的人,指窦泽这样的隐士。
  • 踟蹰:犹豫不决,徘徊不前。
  • 牢山:即崂山,在今山东省青岛市东北。
  • 道士:这里指修道之人。
  • 仙骨:指修道成仙的资质。
  • 酒徒:嗜酒的人。

翻译

楼台高耸如立鳌背,拂过白榆树梢, 这里的隐士窦泽,也犹豫不决,徘徊不定。 崂山的道士并无成仙的资质, 却来到人间,成了一个嗜酒之人。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鳌背楼台”和“白榆”等意象的描绘,营造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诗中提到的“槎客”窦泽,原本应是高洁之士,却“踟蹰”不前,暗示了其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后两句则通过对比“牢山道士”与“酒徒”的形象,讽刺了那些虽修道却无真正仙骨,最终沦为俗世酒徒的人。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批判。

罗隐

罗隐

罗隐,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 510篇诗文

罗隐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