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侬行

· 龚璛
吴侬畏雨如畏虎,不道梅霖是时雨。 江湖占水多作田,雨来水涨无坚土。 年年相戒筑岸围,州县施行督田主。 纷纷何益耕者劳,鼕鼕还听踏车鼓。 乡风种麦属农家,拾穗泥中镰不举。 公私上下望西成,儿女插秧深没股。 饥荒却忆四年前,百货如今尚高估。 惟有斗米八十钱,虽贱伤农未为苦。 此事犹应费将护,因民所利物无迕。 诸贤炼石天可补,肯使穷阎怨寒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吴侬:吴地的人,这里指江南一带的居民。
  • 梅霖:梅雨,指江南地区春末夏初的连绵阴雨。
  • 时雨:及时雨,指对农作物有益的雨。
  • 坚土:坚实的土地。
  • 踏车鼓:古代农耕时用来驱赶鸟兽的鼓声。
  • 西成:指秋天的收获。
  • 高估:价格高昂。
  • 将护:保护,照顾。
  • 穷阎:贫穷的巷子,指贫困的居民。

翻译

江南的人们害怕雨水如同害怕老虎,却不知道梅雨其实是及时雨。江湖边的水田众多,雨水一来,水位上涨,土地变得不坚实。每年人们都互相告诫要筑堤围田,州县的官员也督促田主这样做。但这些措施对耕种者来说并没有多大帮助,只听见鼓声隆隆,那是农夫在踏车驱赶鸟兽。

乡间的风俗是农家种麦,收割时在泥泞中拾穗,镰刀都举不起来。公家和私人都期盼着秋天的丰收,儿女们插秧时,泥水深及大腿。回想四年前饥荒的时候,现在百货的价格依然很高。只有斗米八十钱,虽然便宜,但对农民来说并不算苦。

这件事还需要更多的保护和照顾,因为这是为了民众的利益,不应与他们的需求相违背。诸位贤人如果能像炼石补天一样,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就不会使贫困的居民在寒暑中抱怨了。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江南地区农民对雨水的复杂情感,以及他们对农业生产的辛勤付出和对丰收的期盼。诗中通过对梅雨、水田、筑堤、踏车鼓等生动场景的描写,展现了农民的艰辛生活和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农民困境的同情和对社会公平的呼吁,希望有能力的贤人能够帮助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减少他们的苦难。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反映了元代江南农民的生活现实和诗人的社会关怀。

龚璛

璛字子敬,宋司农卿潗之子,自高邮再徙平江,家焉。宋亡,例遣北上,潗行至莘县,不食卒,璛悲不自胜,叹曰:国亡家破,吾兄弟不能力振门户,独不可为儒以自奋邪!与其弟理刻苦于学。戴帅初、仇仁近、胡汲仲皆与为忘年交,声誉籍甚。人称曰「两龚」,以比汉「两龚」云。宪使徐琰辟置幕中,举和靖学道两书院山长,当事者交章荐,宜在馆阁,不报。调宁国路儒学教授,迁上饶簿,改宜春丞,岁馀乞休,遂以江浙儒学副提举致仕卒。其所作诗曰《存悔斋稿》,明朱性甫录补遗十七首,出自荻溪王氏所藏。子敬少时,尝有咏史诗云:「文若纵存犹九锡,孔明虽死亦三分。」为一时所传诵,其序袁静春集云:通甫与予交,上下古今,一返诸性情之正。其于持论如此。 ► 26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