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相颂
愚人修福不修道,谓言修福而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若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元在。
若解向心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若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之人能自观,即与悟人同一类。
大师令传此顿教,愿学之人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本身,三毒恶缘心中洗。
努力修道莫悠悠,忽然虚度一世休。
若遇大乘顿教法,虔诚合掌至心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无相:佛教术语,指超越形相的真理。
- 颂:一种诗歌形式,通常用于赞颂或表达某种思想。
- 慧能:唐代著名禅宗祖师,主张顿悟成佛。
- 布施供养:指施舍财物给僧侣或寺庙,以积累功德。
- 三恶:指贪、嗔、痴三种烦恼。
- 忏悔:佛教中指悔改以往的罪过,以求净化心灵。
- 大乘:佛教的一个派别,强调普度众生。
- 顿教:即顿悟之教,慧能所倡导的禅宗思想。
- 三毒:指贪、嗔、痴,是佛教认为的三种根本烦恼。
翻译
愚昧的人修福却不修道,以为修福就是修道。 施舍供养虽能积累无边福报,但心中的贪嗔痴依旧存在。 如果以为通过修福就能消除罪业,来世虽得福报,罪业依旧未消。 若能理解向内心除去罪业的根源,每个人都能在自性中真诚忏悔。 若能领悟大乘的真忏悔,除去邪念,行正道,即无罪业。 学道之人若能自我观察,便与悟道者同属一类。 大师传授这顿悟之教,愿学道者都能同心一体。 若想在未来寻找真正的自我,必须洗净心中的贪嗔痴和恶缘。 努力修道,不可虚度时光,否则一生将徒劳无功。 若遇大乘顿教之法,应虔诚合掌,真心求取。
赏析
这首《无相颂》是唐代禅宗祖师慧能的作品,强调了修心与修道的重要性。诗中批判了仅追求外在福报而不修内心的错误做法,指出真正的修行应是内心的净化和忏悔。通过对比修福与修道的不同结果,慧能引导人们认识到内心的清净才是修行的根本。诗的最后,他鼓励人们追求大乘顿教,以达到心灵的彻底觉悟。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禅宗强调直指人心的教义。
慧能
名或作惠能。唐僧。岭南新州人,祖籍范阳,俗姓卢。与神秀同师禅宗五祖弘忍禅师。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得弘忍赞许,密传其衣钵,成禅宗第六祖。后居韶州曹溪山宝林寺,弘扬“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与神秀在北方倡行之“渐悟”相对,分称南宗、北宗。卒,宪宗谥其为大鉴禅师。弟子辑其语录为《六祖坛经》。
► 57篇诗文
慧能的其他作品
- 《 六祖坛经 · 机缘 · 第二节 》 —— [ 唐 ] 慧能
- 《 偈 》 —— [ 唐 ] 慧能
- 《 六祖坛经 · 决疑 · 第二节 》 —— [ 唐 ] 慧能
- 《 六祖坛经 · 行由 · 第一节 》 —— [ 唐 ] 慧能
- 《 六祖坛经 · 行由 · 第四节 》 —— [ 唐 ] 慧能
- 《 示智通偈 》 —— [ 唐 ] 慧能
- 《 六祖坛经 · 定慧 · 第一节 》 —— [ 唐 ] 慧能
- 《 六祖坛经 · 付嘱 · 第二节 》 —— [ 唐 ] 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