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性真佛解脱颂
真如净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真魔。
邪见之人魔在舍,正见知人魔则过。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
正见忽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化身报身及法身,三身元本是一身。
若向身中觅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
淫性本是清净因,除淫即无净性身。
性中但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今生若悟顿教门,悟即眼前见世尊。
若欲修行云觅佛,不知何处欲求真。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自不求真外觅佛,去觅总是大痴人。
顿教法者是西流,救度世人须自修。
今报世间学道者,不于此见大悠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真如:佛教术语,指事物的真实本性,即无相、无我、无住、无念的状态。
- 净性:指清净无染的本性。
- 三毒:佛教术语,指贪、嗔、痴三种烦恼,是众生轮回的根本原因。
- 魔:指妨碍修行、迷惑人心的力量或存在。
- 正见:正确的见解,指对事物真实本性的正确认识。
- 化身:佛教术语,指佛为了救度众生而显现的各种形象。
- 报身:佛教术语,指佛的圆满智慧和功德所显现的身体。
- 法身:佛教术语,指佛的真实本性,即无相、无我、无住、无念的状态。
- 菩提:佛教术语,指觉悟的智慧。
- 淫性:指贪恋色欲的本性。
- 五欲:佛教术语,指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五种感官欲望。
- 顿教:佛教术语,指直接觉悟真实本性的教法。
- 世尊:佛教对佛陀的尊称。
翻译
真正的佛是纯净无染的本性,而真正的魔是邪见和三毒。 有邪见的人,魔就在他的心中;有正见的人,魔就无法影响他。 当本性中生起邪见和三毒时,魔王就占据了心灵。 一旦正见消除了三毒,魔就变成了真正的佛。 化身、报身和法身,其实都是同一个本性。 如果能在自身中认识到这个本性,那就是成佛的智慧之因。 清净的本性从化身中产生,并始终存在于化身之中。 本性引导化身行走在正道上,未来将圆满无缺。 贪恋色欲的本性其实是清净的,除去色欲就能显现清净的本性。 只要在本性中远离五欲,觉悟的瞬间就是真实。 如果今生能领悟顿教的真理,就能立刻见到佛陀。 如果想要修行寻找佛,却不知道在哪里能找到真正的佛。 如果能在心中认识到真实,那么真实就是成佛的原因。 如果不向内寻找真实而向外寻找佛,那只是在盲目地寻找。 顿教的教法从西方传来,救度世人需要自己修行。 现在告诉世间学习佛法的人,不要忽视这个重要的真理。
赏析
这首作品深刻阐述了佛教的核心教义,即通过正见消除三毒,认识到自身的清净本性,从而达到觉悟成佛的境界。诗中强调了内在修行的重要性,指出真正的佛就在每个人的心中,而不是外在的某个地方。通过对比正见与邪见、魔与佛、化身与法身等概念,诗人引导读者认识到修行的真正目的和方法。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智慧的光芒。
慧能
名或作惠能。唐僧。岭南新州人,祖籍范阳,俗姓卢。与神秀同师禅宗五祖弘忍禅师。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得弘忍赞许,密传其衣钵,成禅宗第六祖。后居韶州曹溪山宝林寺,弘扬“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与神秀在北方倡行之“渐悟”相对,分称南宗、北宗。卒,宪宗谥其为大鉴禅师。弟子辑其语录为《六祖坛经》。
► 57篇诗文
慧能的其他作品
- 《 六祖坛经 · 机缘 · 第八节 》 —— [ 唐 ] 慧能
- 《 偈 》 —— [ 唐 ] 慧能
- 《 六祖坛经 · 机缘 · 第七节 》 —— [ 唐 ] 慧能
- 《 六祖坛经 · 行由 · 第三节 》 —— [ 唐 ] 慧能
- 《 六祖坛经 · 行由 · 第八节 》 —— [ 唐 ] 慧能
- 《 示志诚偈二首其二 》 —— [ 唐 ] 慧能
- 《 六祖坛经 · 坐禅 · 第一节 》 —— [ 唐 ] 慧能
- 《 六祖坛经 · 般若 · 第二节 》 —— [ 唐 ] 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