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顺宗皇帝问

· 如满
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 法身等虚空,常住无心处。 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 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 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 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无为:佛教术语,指无造作、无生灭的状态,即事物的本然状态,非人为造作。
  • 法身:佛教术语,指佛的真身,即佛的精神实体,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 虚空:佛教术语,指无边无际、无实体的空间,比喻佛的法身广大无边。
  • 有念:指有意识的活动或思维。
  • 无念:指超越意识活动的状态,即心无杂念。
  • 有住:指有固定的状态或位置。
  • 无住:指无固定状态,即无所执着。
  • 真如:佛教术语,指事物的真实本性,即事物的本来面目,不变不坏。
  • 湛然:清澈、明净的样子。

翻译

佛从无为的状态中来,又回到无为的状态中去。 佛的法身等同于虚空,常驻于无心之处。 有意识的思维归于无念,有固定的状态归于无住。 佛来是为了众生而来,去也是为了众生而去。 清净的真如如同深海,其体清澈常住不变。 智者应当善于思考,更不应有任何疑虑。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僧人如满回答顺宗皇帝的问答诗,阐述了佛教的核心教义。诗中通过对“无为”、“法身”、“虚空”、“无念”、“无住”等佛教术语的运用,表达了佛的本质和佛法的深奥。诗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意境深远,体现了佛教的超脱和智慧。通过对比“有念”与“无念”、“有住”与“无住”,强调了佛教追求的超越和解脱。最后两句鼓励智者深入思考,不要有疑虑,体现了佛教对智慧的重视和对信徒的鼓励。

如满

唐僧。曾住五台山金阁寺,后居洛阳佛光寺。与顺宗讲谈禅理,帝大悦,益重禅宗。 ► 2篇诗文

如满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