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酂县董明府之任

南北行已久,怜君知苦辛。 万家同草木,三载得阳春。 东道听游子,夷门歌主人。 空持语相送,应怪不沾巾。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酂县:古地名,今河南省永城市酂城镇。
  • 明府:古代对县令的尊称。
  • 南北行已久:指在南北各地奔波已经很长时间。
  • 怜君知苦辛:怜悯你了解旅途的艰辛。
  • 万家同草木:形容百姓生活如同草木一般朴素。
  • 三载得阳春:经过三年的时间,终于迎来了春天,比喻经历了艰难时期后终于有所成就。
  • 东道:东道主,指接待或宴请宾客的主人。
  • 游子:离家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
  • 夷门:古代汴京(今开封)的东门,这里泛指京城。
  • 歌主人:指在宴会上唱歌的主人或宾客。
  • 空持语相送:空有言语相送,指没有实际的物质帮助。
  • 应怪不沾巾:应该责怪自己没有流泪,表示离别时的不舍。

翻译

你我南北奔波已久,我深知你的辛苦。 百姓生活如同草木,你历经三年终于迎来春光。 东道主接待游子,京城的宴会上歌声悠扬。 我空有言语相送,却未能与你一同泪洒衣襟。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诗人对即将离任的酂县县令的深厚情谊和对其辛勤工作的赞赏。诗中,“南北行已久”和“怜君知苦辛”展现了诗人对县令长期奔波的同情与理解。“万家同草木,三载得阳春”则形象地描绘了县令治理下的百姓生活,以及其经过努力后取得的成就。结尾的“空持语相送,应怪不沾巾”则流露出诗人因无法给予更多帮助而感到的无奈和离别时的不舍。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和敬意。

于武陵

于武陵

唐末五代时京兆杜陵人,名邺,以字行。唐宣宗大中时,举进士不第。往来商洛、巴蜀间。尝卖卜于市,隐居自适。后欲卜居潇湘,未果。一说唐末登进士第,五代时仕后唐,曾任都官员外郎、工部郎中。后唐明宗天成三年自缢卒。工诗,尤善五律。有集。 ► 4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