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笔驿

· 罗隐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唯馀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筹笔驿:古代驿站名,位于今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军师村,相传诸葛亮出师运筹帷幄之地。
  • 抛掷:离开。
  • 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诸葛亮曾隐居于此。
  • 北征东讨:指诸葛亮多次北伐曹魏,东征孙吴。
  • 良筹:高明的计谋。
  • 时来天地皆同力:时机到来时,天地万物似乎都在助力。
  • 运去:运气离去。
  • 英雄不自由:即使是英雄,也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
  • 孺子:指刘禅,蜀汉后主,诸葛亮辅佐的对象。
  • 两朝冠剑:指诸葛亮辅佐刘备和刘禅两代君主。
  • 谯周:蜀汉末期的大臣,主张投降曹魏,导致蜀汉灭亡。
  • 岩下多情水:指山岩下的溪水,比喻水有情,似乎理解人的情感。
  • 傍驿流:沿着驿站流淌。

翻译

离开南阳,全心为主公分忧,北伐东征,尽是高明的计谋。 时机到来时,天地万物似乎都在助力,运气离去后,即使是英雄,也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 千里山河轻视了年轻的君主,两朝辅佐的冠剑之士,对谯周的投降之恨。 只剩下山岩下那多情的溪水,依然年复一年地沿着驿站流淌,仿佛理解人的情感。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诸葛亮一生功业的回顾,表达了对其英雄气概和不幸命运的感慨。诗中“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深刻揭示了英雄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悲壮。后两句则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寄托了对诸葛亮忠诚与智慧的怀念,以及对其时代悲剧的哀思。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丰富,展现了罗隐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人文关怀。

罗隐

罗隐

罗隐,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 5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