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池阳所居

· 罗隐
黄尘初起此留连,火耨刀耕六七年。 雨夜老农伤水旱,雪晴渔父共舟船。 已悲世乱身须去,肯愧途危迹屡迁。 却是九华山有意,列行相送到江边。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黄尘:指战乱时飞扬的尘土,比喻战乱。
  • 火耨刀耕:古代的一种耕作方式,用火烧草,然后用刀耕种。这里指艰苦的农耕生活。
  • 六七年:指作者在这里居住的时间。
  • 水旱:指水灾和旱灾。
  • 世乱:指社会动荡,战乱频繁。
  • 迹屡迁:指多次迁移居住地。
  • 九华山:山名,位于今安徽省池州市,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翻译

战乱初起时我留在了这里,经历了六七年的火耨刀耕的艰苦生活。雨夜里老农为水旱灾害而伤感,雪晴时渔父与我共乘舟船。我已为世间的动荡而感到悲伤,不得不离开此地,岂能在危险的路途上屡次迁移而感到羞愧。然而九华山似乎有意,排列成行,像是在送我到江边。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作者在战乱中的生活经历和对自然景观的感慨。诗中,“黄尘初起此留连”一句,既表达了作者对战乱的无奈,也暗示了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情。通过“火耨刀耕六七年”,作者展现了自己与这片土地的深厚联系。后两句通过对老农和渔父的描写,进一步以人物的情感反映了战乱给普通人带来的苦难。最后,作者以九华山的意象作为结尾,不仅增添了诗意,也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对过去的留恋。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罗隐在动荡时代中的坚韧与感慨。

罗隐

罗隐

罗隐,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 5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