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朱之学

· 陈普
大中岂难明,不偏立可得。 偏似扶醉人,中如正柱石。 亭亭即道体,截截皆天则。 一毫不可裒,一发不可益。 舜君与尧民,万世作程式。 颜仁及曾孝,亦足立人极。 倘或增减之,病痛自千百。 立如偏重船,可坐见没溺。 形象亦易知,体段非不的。 柰何秦汉来,如瞽于五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大中:指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的道德原则。
  • 不偏:指不偏离正道。
  • 扶醉人:比喻行为不稳,容易偏离正道的人。
  • 正柱石:比喻稳固的支撑,这里指正确的道德准则。
  • 亭亭:形容端正、挺拔。
  • 道体:指道的本质或体现。
  • 截截:形容整齐划一。
  • 天则:天道法则,自然的规律。
  • :减少。
  • 一发:比喻极细微的部分。
  • 舜君与尧民:指古代贤君舜和尧的治理下的百姓。
  • 程式:典范,榜样。
  • 颜仁及曾孝:指颜回的仁德和曾参的孝道。
  • 人极:人的最高道德标准。
  • 病痛:比喻道德上的缺陷或错误。
  • 偏重船:比喻失去平衡的状态。
  • 体段:指事物的形态或结构。
  • :盲人,比喻无知或盲目。
  • 五色:比喻各种诱惑或迷惑。

翻译

中庸之道并不难理解,只要不偏离正道就能得到。偏离正道就像扶持一个醉酒的人,而中庸之道则像稳固的柱石。端正挺拔即是道的体现,整齐划一都是自然的法则。一丝一毫都不能减少,一发一毫也不能增加。舜帝和尧帝的百姓,是万世的典范。颜回的仁德和曾参的孝道,也足以树立人的最高道德标准。如果有所增减,道德上的缺陷就会千百倍增加。立身处世就像一艘偏重的船,可以看到它沉没的危险。事物的形态和结构也是容易理解的,但为何从秦汉以来,人们就像盲人一样被五色所迷惑呢?

赏析

这首诗强调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以及偏离正道可能带来的危害。诗人通过比喻和对比,形象地描绘了中庸之道的稳固和偏离正道的危险。诗中提到的舜君与尧民、颜仁及曾孝,都是历史上道德的典范,诗人以此来强调道德标准的不可增减。最后,诗人对秦汉以来人们道德观念的混乱表示了忧虑,暗示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道德规范的深刻思考和坚定立场。

陈普

陈普

宋福州宁德人,字尚德,居石堂山,因号石堂,又号惧斋。从韩翼甫游。宋亡,三辟本省教授,不起。开门授徒,四方及门者岁数百人。受聘主云庄书院,又留讲鳌峰、饶广,在德兴初庵书院尤久。晚居莆中十八年,造就益众。其学以真知实践,求无愧于古圣贤而后已。有《周易解》、《尚书补微》、《四书句解钤键》、《字义》等。 ► 766篇诗文

陈普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