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兴七首

· 陈高
唐虞邈以远,禹汤亦悠悠。 周辙一东狩,王纲遂漂流。 春秋更五霸,日日寻戈矛。 陵夷逮七国,斯民益无聊。 战血满沟堑,杀星入云霄。 商君佐嬴秦,变法开田畴。 积强至六世,虎视吞诸侯。 宰割天下地,郡县罗九州。 焚香任法律,儒士咸虔刘。 汉皇起丰沛,三尺诛民雠。 开基四百年,烈烈壮鸿猷。 惜哉英明主,不学遗远谋。 一时侩狗徒,赞业非伊周。 遂使皇王政,废堕不复修。 此机一以失,馀恨空千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唐虞:指唐尧和虞舜,古代传说中的两位圣明君主。
  • (miǎo):遥远。
  • 禹汤:指大禹和商汤,古代的贤明君主。
  • 悠悠:长久。
  • 周辙:周朝的轨迹,指周朝的统治。
  • 东狩:东巡,指周平王东迁。
  • 王纲:王朝的法度。
  • 漂流:失去控制,衰败。
  • 五霸: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即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
  • 戈矛:古代兵器,这里指战争。
  • 陵夷:衰落。
  • 七国:指战国时期的七雄,即秦、楚、齐、燕、赵、韩、魏。
  • 无聊:无所依靠,生活困苦。
  • 沟堑(qiàn):壕沟,这里指战场的沟壑。
  • 杀星:凶星,比喻战争的残酷。
  • 商君:商鞅,秦国的改革家。
  • 嬴秦:秦国,因秦国君主姓嬴,故称。
  • 变法:改革法律制度。
  • 开田畴:开垦土地。
  • 六世:指秦国从秦孝公到秦始皇的六位君主。
  • 虎视:比喻野心勃勃。
  • 郡县:秦朝实行郡县制,取代了封建制。
  • 罗九州:遍布全国。
  • 儒士:儒家学者。
  • 虔刘:虔诚地遵循。
  • 汉皇:汉高祖刘邦。
  • 丰沛:刘邦的故乡。
  • 三尺:指剑,这里指刘邦起义。
  • 民雠(chóu):民敌,指秦朝的暴政。
  • 鸿猷(yóu):宏伟的计划。
  • 侩狗:比喻卑鄙小人。
  • 赞业:辅助建立事业。
  • 伊周:伊尹和周公,古代贤臣。
  • 皇王政:理想的政治制度。
  • 废堕:废弃,衰败。
  • 不复修:不再恢复。
  • 此机:这个机会。
  • 馀恨:遗憾。

翻译

唐尧和虞舜的时代已经非常遥远,大禹和商汤的治理也已成为过去。周朝的统治一旦东迁,王朝的法度就开始衰败。春秋时期,五位霸主日复一日地进行战争。到了战国时期,七雄争霸,百姓生活困苦。战场上血流成河,战争的残酷如同凶星高悬。商鞅辅佐秦国,改革法律,开垦土地。经过六代君主的积累,秦国变得强大,野心勃勃地吞并诸侯。秦朝实行郡县制,遍布全国,以法律为尊,儒士们虔诚地遵循。汉高祖刘邦在丰沛起义,用剑诛杀秦朝的暴政,开创了四百年的汉朝基业,宏伟的计划得以实现。可惜的是,英明的君主没有学习远古的智慧,一时之间被卑鄙小人所辅助,而非贤臣伊尹和周公。这导致理想的政治制度被废弃,不再恢复。一旦失去了这个机会,留下的只有千秋的遗憾。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古代圣明君主和理想政治制度的怀念,以及对后世政治衰败和战争频发的忧虑。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历史典故,通过对唐虞、禹汤、周辙、五霸、七国等历史时期的描绘,展现了历史的变迁和政治的兴衰。同时,诗人对商鞅变法、秦朝统一、汉朝开国等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评价,表达了对英明君主和贤臣的期待,以及对政治理想未能实现的遗憾。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深切忧虑。

陈高

元温州平阳人,字子上,号不系舟渔者。顺帝至正十四年进士。授庆元路录事,明敏刚决。不满三年,自免去。再授慈溪县尹,亦不就。方国珍欲招致之,无从得。平阳陷,浮海过山东,谒河南王扩廓帖木儿,论江南虚实,陈天下之安危。扩廓欲官之,会疾作卒。有《不系舟渔集》、《子上存稿》。 ► 1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