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桃源手卷

种柳栽桃总是春,兴亡千古一沾巾。 只评隐者非仙者,莫悟秦人即晋人。 年号记曾题甲子,儿孙肯使识君臣。 南阳高士空遐想,不向柴桑去问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种柳栽桃:种植柳树和桃树,这里比喻建立一个美好的家园或社会。
  • 兴亡千古:指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
  • 沾巾:泪水沾湿了巾帕,形容悲伤。
  • 只评隐者非仙者:只评论隐居的人,而不评论仙人。
  • 莫悟秦人即晋人:不要误解秦朝的人就是晋朝的人,意指时代不同,人也可能不同。
  • 年号记曾题甲子:年号记录了历史的开始,甲子是天干地支的第一个组合,常用来表示一个周期的开始。
  • 儿孙肯使识君臣:后代是否愿意了解和尊重君臣之间的关系。
  • 南阳高士:指南阳的隐士,这里指诸葛亮。
  • 柴桑:地名,这里指陶渊明的故乡。
  • 问津:询问渡口,比喻寻求出路或方法。

翻译

种植柳树和桃树,总是为了迎接春天的到来,历史的兴衰更迭让人不禁泪湿巾帕。 我们只评论那些隐居的人,而不是仙人,不要误解秦朝的人就是晋朝的人。 年号记录了历史的开始,后代是否愿意了解和尊重君臣之间的关系。 对于南阳的高士,我只能空想,却不会去柴桑寻求出路。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种柳栽桃”和“兴亡千古”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诗中“只评隐者非仙者,莫悟秦人即晋人”反映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看法,以及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最后两句则体现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但又不愿意放弃现实生活的矛盾心理。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陆文圭

宋元间常州江阴人,字子方。博通经史百家及天文、地理、律历、医药、算数之学。宋度宗咸淳初,中《春秋》乡选。宋亡,隐居城东,学者称墙东先生。元仁宗延祐时,再中乡举。为文融会经传,纵横变化,莫测其涯际,东南学者皆宗师之。朝廷数聘,以老疾辞。有《墙东类稿》。 ► 6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