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庸开平书事次韵四首

· 袁桷
马足曾穷五色河,更将舌本品浮槎。 新声促轸传三叠,宝构悬铃镇四阿。 短榻雁来愁不奈,小窗人去酌毋多。 白头慵作东封颂,愿效诸生赋止戈。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伯庸:人名,可能是诗人的朋友或同僚。
  • 开平:地名,今属广东省。
  • 五色河:指神话中的河流,这里可能比喻旅途的艰险。
  • 浮槎(fú chá):古代传说中能浮于水上的木筏,比喻远行。
  • 促轸(cù zhěn):急促的琴弦声。
  • 三叠:指琴曲中的三重奏。
  • 宝构:华丽的建筑。
  • 悬铃:挂在建筑物上的铃铛。
  • 四阿:四方,泛指四周。
  • 短榻:矮小的床。
  • 东封颂:古代帝王封禅时所写的颂词,这里指官方的颂扬文辞。
  • 止戈:停止战争,和平。

翻译

马蹄曾踏遍五色河的艰险,如今又用舌尖品味着漂浮的木筏。 新曲急促的琴声传来了三重奏,华丽的建筑上悬挂的铃铛镇守着四方。 矮小的床上,孤雁南来,愁绪难以承受;小窗边,人已离去,酒也不需多酌。 白发苍苍,懒得再写东封的颂词,只愿效仿诸生,赋诗祈愿和平。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旅途的艰险与宫廷的华丽,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深切渴望。诗中“五色河”与“浮槎”象征着诗人的远行与探索,而“新声促轸传三叠”则展现了宫廷音乐的繁华。后两句转为抒情,以“短榻”与“小窗”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离别与衰老的感慨。结尾的“东封颂”与“止戈”形成对比,显示了诗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

袁桷

元庆元路鄞县人,字伯长,号清容居士。举茂才异等,起为丽泽书院山长。成宗大德初,荐授翰林国史院检阅官。进郊祀十议,礼官推其博,多采用之。升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请购求辽、金、宋三史遗书。英宗至治元年,官翰林侍讲学士。泰定帝泰定初辞归。桷在词林,朝廷制册、勋臣碑铭,多出其手。卒谥文清。著有《易说》、《春秋说》、《延祐四明志》、《清容居士集》。 ► 3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