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上人游京师欲言禅林弊事甫入国门若使之去者昌余里人幼岁留吴东郡遗老及颖秀自异者多处其地以予所识闻若承天了天平恩穹窿林开元茂皆可依止遂各一诗以问讯虎丘永从游尤久闻其谢世末为一章以悼六首

· 袁桷
山人归去意何如,八尺方床自卷舒。 侧岸采茶敲石火,隔峰剪竹溜清渠。 碧潭印月菱花镜,白雁横空贝叶书。 后日相寻定何处? 不于吴下即康庐。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昌上人:对僧人的尊称。
  • 禅林:指佛教寺院。
  • 甫:刚刚。
  • 国门:都城的城门,这里指京城。
  • 颖秀:才华出众的人。
  • 处:居住。
  • 依止:依靠,依托。
  • 谢世:去世。
  • 悼:哀悼。
  • 山人:隐士,这里指昌上人。
  • 方床:方形的床。
  • 采茶:采摘茶叶。
  • 敲石火:用石头敲击取火。
  • 剪竹:修剪竹子。
  • 溜清渠:水流清澈的渠道。
  • 碧潭:清澈的水潭。
  • 印月:映照月影。
  • 菱花镜:比喻水面如镜,映出菱花的美丽。
  • 白雁:白色的雁。
  • 贝叶书:指佛经,古时佛经多写在贝多罗树叶上,故称。
  • 康庐:地名,指庐山。

翻译

昌上人游历京师,想要谈论禅林中的弊事,刚一进入都城,就仿佛有人催促他离去。昌上人是我的同乡,幼年时留在吴地,那里有许多东郡的遗老以及才华出众的人居住。据我所知,承天、了天平恩、穹窿林、开元茂等都是可以依托的地方,于是我各写了一首诗来问候他们。虎丘永和我交往尤其久,听说他去世了,我在最后写了一章来哀悼他,共六首诗。

山人归去时心情如何?他自在地卷起八尺方床。在侧岸采摘茶叶,敲石取火,隔着山峰修剪竹子,水流清澈的渠道。清澈的水潭映照着月影,如同菱花镜,白色的雁横飞在空中,仿佛贝叶书中的景象。日后我们将在何处相寻?不是在吴地,就是在康庐。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昌上人归隐山林的生活情景,通过“采茶敲石火”、“剪竹溜清渠”等生动细节,展现了山人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诗中“碧潭印月菱花镜,白雁横空贝叶书”以景寓情,表达了诗人对山人超脱尘世、追求心灵净土的向往。结尾的“不于吴下即康庐”则透露出诗人对未来相聚之地的期待与遐想。

袁桷

元庆元路鄞县人,字伯长,号清容居士。举茂才异等,起为丽泽书院山长。成宗大德初,荐授翰林国史院检阅官。进郊祀十议,礼官推其博,多采用之。升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请购求辽、金、宋三史遗书。英宗至治元年,官翰林侍讲学士。泰定帝泰定初辞归。桷在词林,朝廷制册、勋臣碑铭,多出其手。卒谥文清。著有《易说》、《春秋说》、《延祐四明志》、《清容居士集》。 ► 3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