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高明

每愁仲夏多溽暑,更逢今岁少南风。 身无台榭可独处,眼到山川便不同。 直从月令高明处,参透中庸问学功。 虚静若能超物外,炎凉何必介胸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仲夏:夏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五月。
  • 溽暑:指盛夏天气湿热。
  • 台榭:古代指建在高土台上的敞屋。
  • 月令:古代按月记事的书,这里指按照月份的自然变化。
  • 中庸:儒家经典之一,主张“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 问学:求学,学问。
  • 虚静:心境空明宁静,没有杂念。
  • 超物外:超越物质世界,达到精神上的超脱。
  • 炎凉:指世态的冷暖变化。

翻译

每每忧愁仲夏时节,总是湿热难耐,而今年更是少有南风。 身体无处寻得高台凉榭独处,但目光所及的山川景色却别有一番风味。 从月令中高明的自然变化中,领悟到中庸之道与学问的深意。 若心境能保持虚静,超越物质世界的纷扰,那么世态的冷暖变化又何须挂怀于心。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作者在仲夏时节对自然环境的感受,以及对学问和心境的深刻思考。诗中,“每愁仲夏多溽暑,更逢今岁少南风”描绘了夏日的湿热和风少的气候特点,而“身无台榭可独处,眼到山川便不同”则展现了作者虽无凉爽之地独处,却能从山川景色中得到心灵的慰藉。后两句“直从月令高明处,参透中庸问学功”和“虚静若能超物外,炎凉何必介胸中”则体现了作者对学问的追求和对心境的修炼,表达了超脱物外,不为世态所动的心绪。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学问和心境的独到见解。

陆文圭

宋元间常州江阴人,字子方。博通经史百家及天文、地理、律历、医药、算数之学。宋度宗咸淳初,中《春秋》乡选。宋亡,隐居城东,学者称墙东先生。元仁宗延祐时,再中乡举。为文融会经传,纵横变化,莫测其涯际,东南学者皆宗师之。朝廷数聘,以老疾辞。有《墙东类稿》。 ► 6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