贽尤端木二首其一

汉家陵阙已苍烟,鲁国灵光独岿然。 卫玠音闻永嘉末,陶潜诗著义熙前。 可怜阁下投几死,不及车中寝获全。 寄语牙郎莫酬价,椟中韫玉可求旃。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zhì):古代初次求见人时所送的礼物,亦指赠送的礼物。
  • 尤端木:人名,具体不详。
  • 鲁国灵光:指鲁国的文化遗产,这里比喻珍贵而稀有的文化遗产。
  • 岿然(kuī rán):高大独立的样子。
  • 卫玠(wèi jiè):东晋时期的文学家,以才学著称。
  • 永嘉:晋怀帝司马炽的年号,公元307-313年。
  • 陶潜(táo qián):即陶渊明,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
  • 义熙: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年号,公元405-418年。
  • 阁下:对对方的尊称。
  • 投几死:指在危难中几乎丧命。
  • 寝获全:指在危难中得以保全。
  • 牙郎:古代对商人的称呼。
  • 酬价:还价。
  • 椟中韫玉(dú zhōng yùn yù):比喻有才能的人尚未被发现或重用。
  • 求旃(qiú zhān):寻求。

翻译

汉朝的陵墓已淹没在苍茫的烟雾中,唯有鲁国的文化遗产依旧巍然独立。卫玠的声音在永嘉末年已经消逝,陶潜的诗篇却早在义熙之前就已著称。可怜那些在危难中几乎丧命的人,不如车中安睡得以保全的人。寄语那些商人,不要急于还价,因为那些藏在匣中的美玉,值得你去寻求。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汉朝陵墓与鲁国文化遗产的对比,表达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珍视和对时代变迁的感慨。诗中提及的卫玠与陶潜,分别代表了文学与诗歌的传承,而“投几死”与“寝获全”则反映了人生境遇的差异。最后,诗人以“椟中韫玉”为喻,鼓励人们去发现和珍惜那些尚未被广泛认可的才华与价值。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历史与文化的深刻思考。

陆文圭

宋元间常州江阴人,字子方。博通经史百家及天文、地理、律历、医药、算数之学。宋度宗咸淳初,中《春秋》乡选。宋亡,隐居城东,学者称墙东先生。元仁宗延祐时,再中乡举。为文融会经传,纵横变化,莫测其涯际,东南学者皆宗师之。朝廷数聘,以老疾辞。有《墙东类稿》。 ► 6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