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马伯庸御史奉使河西八首
清宁阐文运,览彼古帝都。
秦声激豪宕,洛咏夸敷腴。
邙山何累累,下有白玉趺。
感彼秉笔人,百金尽其谀。
死者已寂历,兹文亦模糊。
伟哉龙门生,悲愤有遗书。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清宁:指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 阐:阐发,发扬。
- 文运:文化繁荣的时期。
- 豪宕:豪放不羁。
- 洛咏:洛阳的诗歌。
- 敷腴:丰富华丽。
- 邙山:山名,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
- 累累:形容山势连绵不断。
- 白玉趺:指墓前的石碑。趺(fū):碑下的石座。
- 秉笔人:执笔写作的人,即文人。
- 寂历:寂静,冷清。
- 模糊:不清晰。
- 龙门生:指司马迁,因其出生在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市)。
- 悲愤:悲痛愤怒。
- 遗书:留下的著作,这里指司马迁的《史记》。
翻译
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文化繁荣得以发扬,我审视这座古老的帝都。秦地的音乐激昂豪放,洛阳的诗歌则丰富华丽。邙山连绵不断,山下有白玉制成的碑座。感慨那些执笔写作的文人,即使花费百金也只是为了谄媚。死者已经寂静无声,这些文字也变得模糊不清。司马迁真是伟大,他悲愤之中留下了《史记》这样的遗著。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古都文化的回顾,表达了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思考。诗中,“清宁阐文运”一句,既赞美了当时的政治文化环境,又暗含了对文化传承的期望。后文通过对秦声、洛咏的对比,以及对邙山、白玉趺的描绘,展现了历史的厚重感。最后,诗人通过对司马迁及其《史记》的赞颂,表达了对历史真实记录和文化传承的重视。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