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信讲师
达士脱名检,高人落林丘。
体性未应殊,作用终不侔。
讲师得三昧,宗学贯九流。
曾对树说法,解使石点头。
劫火焚地水,慈云护松楸。
报恩心种种,阅古事悠悠。
香火三生愿,因缘再世游。
文辞重柳请,衣服许韩留。
殷勤翻短褐,博雅愧前修。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达士:通达事理的人。
- 名检:名声和品行。
- 高人:超凡脱俗的人。
- 林丘:山林。
- 体性:本性,性格。
- 作用:行为,表现。
- 侔(móu):相等,相当。
- 三昧:佛教用语,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
- 宗学:指佛教的学问。
- 九流:指各种学派或技艺。
- 说法:讲解佛法。
- 劫火:佛教中指世界毁灭时的火灾。
- 慈云:比喻佛的慈悲如云。
- 松楸:松树和楸树,常用来比喻长寿和坚贞。
- 报恩:回报恩情。
- 香火:指供奉神佛的香和灯火,也指子孙祭祀祖先的事情。
- 三生:佛教用语,指前生、今生、来生。
- 因缘:佛教用语,指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和辅助条件。
- 文辞:文章的词句。
- 柳请:可能指某种请求或邀请。
- 韩留:可能指某种保留或留下。
- 短褐:粗布衣服,指简朴的生活。
- 博雅:学识渊博,品行端正。
- 前修:前贤,前代的贤人。
翻译
通达事理的人超脱了名声和品行的束缚,超凡脱俗的人隐居在山林之中。他们的本性并没有什么不同,但行为表现终究不相等。讲师掌握了佛法的精义,他的佛教学问贯通了各种学派和技艺。他曾在树下讲解佛法,使得石头都点头表示理解。世界毁灭时的火灾无法焚烧地水,佛的慈悲如云保护着松树和楸树。他怀着种种回报恩情的心情,经历了许多古老的事情。他心中有着对神佛香火的愿望,以及对前生因缘的再世游历。他重视文章的词句,允许某种保留或留下。他殷勤地翻看着简朴的衣服,学识渊博、品行端正,却愧对前代的贤人。
赏析
这首作品赞美了一位讲师的学识和品行。诗中通过对比达士和高人的不同表现,突出了讲师的超凡脱俗和博学多才。他不仅掌握了佛法的精义,还能使顽石点头,显示出他深厚的佛学造诣和感化力。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讲师高尚品德和报恩之心的敬佩。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讲师形象的刻画,传达了对学识和品德的崇高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