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以九月四日抵南州访戴初士承惠尊人大圆先生集及渡青阁爱庐诸刻次日取道西山别后却寄

洪乔亦作邮,信陵非一客。 半日豫章城,匆匆若遗迹。 含意各未申,我行良独迫。 南雁复相催,诗才遽殚索。 明发道西山,低徊碍縢屩。 旅次乞膏火,读君渡青阁。 先哲肇渊源,风徽俨畴昔。 繄昔神皇季,此道趋靡弱。 山阴初滥觞,扬波自梦泽。 后进转慕效,前修恣弹射。 陈诗辨废兴,悲哉忽如酢。 大雅未芜没,匡山留孔硕。 王李浣其浓,袁徐益其液。 所俟在千秋,时流讵能度。 末学秉微尚,驺发亦同的。 托居穷海涯,汲深惭未获。 哲人不可作,堂构幸无斁。 中兴属伊始,繁音宜荡涤。 何因附莒邾,与君振标格。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洪乔:指晋代人洪乔,传说他曾任豫章太守,后因病辞官归隐。
  • :古代传递文书、供应食宿和车马的驿站。
  • 信陵:指战国时期魏国的信陵君,以好客著称。
  • 遗迹:前人留下的痕迹或事物。
  • 含意:心中所想,未曾明言。
  • 明发:天明出发。
  • 縢屩:绑腿和草鞋,指行旅的装束。
  • 旅次:旅途中的停留之处。
  • 乞膏火:请求借光读书。
  • 先哲:古代的贤人。
  • 肇渊源:开始,起源。
  • 风徽:风范,美德。
  • :语气词,无实义。
  • 神皇:指明朝的皇帝。
  • 滥觞:事物的起源。
  • 梦泽:指楚地的湖泊,比喻诗文的源泉。
  • 前修:前辈。
  • 弹射:批评,指摘。
  • 大雅:指高雅的诗文。
  • 匡山:山名,此处可能指庐山,象征高洁之地。
  • 王李:指王维和李白的诗风。
  • 袁徐:指袁宏道和徐祯卿的诗风。
  • 千秋:千年,比喻长远的时间。
  • 时流:当时的潮流。
  • 末学:自谦学问浅薄。
  • 驺发:指诗文的创作。
  • 托居:寄居。
  • 汲深:比喻学问深奥。
  • 堂构:指家业或学问的传承。
  • 无斁:不懈怠。
  • 中兴:复兴。
  • 繁音:繁杂的声音,比喻杂乱无章的诗文。
  • 莒邾:春秋时期的两个小国,比喻微不足道的事物。
  • 标格:标准,风格。

翻译

洪乔也曾作为传递文书的驿站,信陵君的门客众多。 在豫章城只停留了半天,匆匆忙忙仿佛只是过客。 心中的想法各自未曾表达,我此行确实十分急迫。 南方的雁群催促着我,诗才因此迅速枯竭。 天明出发前往西山,沿途徘徊,行旅的装束阻碍了前进。 在旅途中的停留之处请求借光读书,读到了你的《渡青阁》。 古代的贤人开启了学问的源头,他们的风范依旧如昔。 在明朝末年,这种学问趋向于衰弱。 山阴的学问初露端倪,扬波自梦泽,后辈们转而模仿,前辈们则尽情批评。 通过诗歌来辨别兴衰,悲哉,这感觉如同酢酒一般。 高雅的诗文并未被埋没,匡山留下了伟大的作品。 王维和李白的诗风被浣洗得更加浓烈,袁宏道和徐祯卿的诗风则更加精炼。 这些作品期待着千秋万代的传承,当时的潮流怎能衡量。 我自谦学问浅薄,但创作的诗文目标相同。 寄居在偏远的海边,深感学问的深奥未能汲取。 古代的贤人已不可再现,家业和学问的传承幸好没有懈怠。 复兴刚刚开始,应该清除那些杂乱无章的诗文。 如何能够附属于微不足道的事物,与你一同振兴标准和风格。

赏析

这首诗是陈邦彦在访问戴初士后,对其父大圆先生的诗集及自己的作品《渡青阁》表示赞赏和感慨的作品。诗中,陈邦彦通过对古代贤人的赞美和对当时诗文衰弱的批评,表达了自己对学问传承的重视和对复兴高雅诗文的期望。他自谦学问浅薄,但仍希望能与戴初士一同振兴诗文的标准和风格。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学问和诗文的热爱与追求。

陈邦彦

陈邦彦

明广东顺德人,字令斌。为诸生,意气豪迈。福王时,诣阙上政要三十二事,格不用。唐王聿键读而伟之。既即位,授监纪推官。未任,举于乡。以苏观生荐,改职方主事,监广西狼兵,授赣州。至岭,闻隆武帝败,乃止。西行谒桂王,擢兵科给事中。旋闻桂王兵败,避居山中。清兵破广州,观生死。邦彦乃与陈子壮密约,起兵攻广州。兵败入清远,与诸生朱学熙据城固守。城破被执,不食五日,被害。永历谥忠悯,赠兵部尚书。 ► 2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