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楼曲

懒看梧叶下空堂,秋月秋风泪几行。 独夜香皋缄远字,经年鸾匣缓离妆。 兰披别恨潇湘浦,柳带愁烟汉水傍。 折尽庭花人不见,枉教蟢子堕流黄。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青楼:古代指妓院或者歌舞场所。
  • 梧叶:梧桐树的叶子。
  • 空堂:空荡荡的房间。
  • 香皋:香气四溢的水边高地。
  • 缄远字:封存远方的书信。
  • 鸾匣:装有鸾凤图案的匣子,这里指梳妆匣。
  • 缓离妆:慢慢地卸妆。
  • 兰披:兰花披肩,这里指女子的服饰。
  • 潇湘浦:潇水和湘水交汇的地方,常用来指代离别之地。
  • 柳带愁烟:柳枝像带着愁绪的轻烟。
  • 汉水:长江的一条支流,流经湖北。
  • 蟢子:蜘蛛的一种,这里指蜘蛛网。
  • 流黄:黄色的丝织品,这里指黄色的丝线。

翻译

懒洋洋地看着梧桐叶落下空荡的房间,秋月和秋风中,泪水流了几行。 独自一人在香气四溢的水边高地,封存着远方的书信,经年累月地慢慢卸妆。 兰花披肩带着别离的恨意,在潇湘的河畔,柳枝带着愁绪的轻烟,在汉水旁。 庭院里的花儿都折尽了,却不见人影,白白地让蜘蛛网上的黄丝线落下。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个孤独女子的秋日哀思。诗中通过“梧叶”、“秋月秋风”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女子在“香皋”之地,孤独地封存着远方的书信,缓慢地卸妆,表现出她对远方情人的思念和无奈。诗中的“兰披别恨”和“柳带愁烟”进一步以物喻情,加深了离别的愁绪。结尾的“折尽庭花人不见,枉教蟢子堕流黄”则以庭院花尽、蜘蛛网落黄丝线的景象,形象地表达了女子心中的空虚和失落。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明代诗人袁宏道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精湛的艺术构思。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復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後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合称“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