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舟中

别思抽如绪,酲酲也不休。 触篷风自语,砑橹浪相揉。 野钓空舟侧,荒窑古渡头。 微官真可笑,谚语拾姜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抽如绪:像丝线一样抽出,形容思绪纷繁。
  • 酲酲:形容醉意未消。
  • 触篷:指风吹动船篷。
  • 砑橹:划船时船桨与水面摩擦的声音。
  • 野钓:在野外钓鱼。
  • 荒窑:荒废的窑洞。
  • 谚语拾姜猴:指做无用功,像猴子捡了姜(姜对猴子无用)。

翻译

离别的思绪像丝线一样纷繁不断,醉意朦胧中也无法停止。 风吹动船篷,仿佛在自言自语,船桨划水,浪花相互揉搓。 在空船边上野钓,荒废的窑洞在古老的渡头旁。 微不足道的官职真是可笑,就像谚语中说的猴子捡了姜,徒劳无功。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离别时的复杂情感和旅途中的孤寂景象。通过“抽如绪”、“酲酲”等词语,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纷乱与不舍。诗中“触篷风自语,砑橹浪相揉”以拟人的手法赋予自然景物以情感,增强了诗的意境。结尾的“微官真可笑,谚语拾姜猴”则透露出诗人对官场生涯的无奈与自嘲,体现了明代士人对于官场生涯的复杂态度。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復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後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合称“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