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二酉师旧斋

士老不曾官,女老不曾媒。 无媒知真性,不官见隐才。 守道七十载,寂寞类寒灰。 逢山遍瑑句,得黍即衔杯。 笔绝知麟获,人亡为国哀。 科斗馀文字,残书化草莱。 马鬣封三尺,文翁安在哉。 空斋遗杖履,长叹续归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二酉:指二酉山,位于今湖南省沅陵县西北,相传山上有秦人藏书洞。
  • 瑑句:雕琢文句,指精心创作诗文。
  • :一种粮食作物,这里指用黍米酿制的酒。
  • 衔杯:指饮酒。
  • 笔绝:指文笔断绝,不再写作。
  • 知麟获:知道麒麟被捕获,比喻得知贤才去世。
  • 科斗:古代一种书体,又称蝌蚪文。
  • 马鬣封:指坟墓。
  • 文翁:指有文才的人。
  • 杖履:指老人的手杖和鞋子,代指老人。

翻译

士人老了不曾做官,女子老了不曾有媒人。 没有媒人知道真性情,不做官则显隐逸之才。 坚守道义七十载,寂寞如同寒灰。 逢山便精心创作诗文,得到黍米酒即饮酒作乐。 文笔断绝如同知麟获,人去世则是国家的悲哀。 科斗文字残存,残书化为草丛。 坟墓封土三尺高,有文才的人安在哉? 空荡的斋室留下老人的手杖和鞋子,长叹一声继续归来。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逝去贤才的哀悼。诗中通过“无媒知真性,不官见隐才”展现了隐逸之士的高洁品格,而“守道七十载,寂寞类寒灰”则凸显了他们坚守道义的孤独与寂寞。后文通过对逝去贤才的哀悼,抒发了对文化传承断裂的忧虑。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赞美和对文化传承的关切。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復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後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合称“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