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玉虚岩

一壁绣烟霜,石老??露。 蜕骨留空岩,青山也仙去。 或纤削而清,或高古而怒。 瘦过必成妍,喜极多由怖。 咽者为奔白,沽者为杉树。 种种出天成,幽奇互遭遇。 翘首告仙真,此地好流寓。 未必三神山,有此奇绝处。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yǎn wō):形容山石险峻、奇特的样子。
  • 蜕骨:指仙人或高僧遗留下来的遗骨,比喻高洁或超脱尘世。
  • 咽者:指山中的泉水或溪流。
  • 沽者:指山中的树木。
  • 三神山:古代传说中的仙山,指蓬莱、方丈、瀛洲。

翻译

一壁上绣着烟霜,石老险峻奇特显露。 遗骨留在空旷的岩洞,青山也仿佛仙去。 有的山石纤细清秀,有的则高古而威严。 过于瘦削必成美丽,喜悦至极多由恐惧。 山中的泉水奔流如咽,山中的杉树挺拔如沽。 种种景致皆天成,幽奇景致相互遭遇。 抬头告诉仙真,此地适合流连。 未必三神山,有此奇绝之处。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玉虚岩的奇绝景色,通过险峻的山石、遗留的仙骨、清秀与威严并存的山景,以及幽奇的自然景致,表达了作者对这片仙境般景色的赞美和向往。诗中运用了对比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如“蜕骨留空岩”与“青山也仙去”形成对比,突出了景色的超凡脱俗;“瘦过必成妍,喜极多由怖”则通过比喻表达了景色的极致之美带来的震撼。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奇观的深刻感悟和独特审美。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復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後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合称“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