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
中天而疆理,一道惟省方。
区土而习俗,群生必异乡。
悠悠天地情,上下日旁皇。
类气一以殊,渺如阴与阳。
华夷分厚薄,边腹亦低昂。
东西日出入,南北风柔刚。
天乃示民别,地因遂物长。
山川不相及,闻见各相妨。
凭私因怙执,伐异至胥戕。
郁郁牵文物,戛戛赴戈铓。
治忽介眉睫,千古共痍疮。
孜孜造化心,代乃降惟皇。
不惜一人勤,以作万邦望。
劳劳分燥湿,勉勉别井疆。
光天及海表,风动日休扬。
大哉君子德,吹万乃无旁。
云何叔季日,扰扰民与王。
偃草终何术,雌雄各自强。
吁嗟虞夏没,念此空茫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疆理:界限,范围。
- 省方:巡视四方。
- 区土:地区,地域。
- 群生:众生,百姓。
- 旁皇:徘徊,彷徨。
- 类气:种类,气质。
- 阴与阳:阴阳,指事物的两个对立面。
- 华夷:华夏与夷狄,指文明与野蛮的区别。
- 厚薄:优劣,高低。
- 低昂:高低起伏。
- 柔刚:柔和与刚强。
- 治忽:治理与忽视。
- 眉睫:眼前,近处。
- 痍疮:创伤,痛苦。
- 造化:自然界的变化。
- 惟皇:只有皇帝。
- 万邦望:万国的期望。
- 燥湿:干燥与湿润。
- 井疆:井田制下的疆界。
- 光天:广阔的天空。
- 海表:海外,指边远地区。
- 风动:风起,指社会风气的变化。
- 日休扬:日光普照,指光明正大。
- 吹万:吹拂万物。
- 无旁:无所不至。
- 叔季:指末世,衰败的时代。
- 扰扰:纷乱,不安。
- 偃草:倒伏的草,比喻无能为力。
- 雌雄:强弱,胜负。
- 虞夏:指古代的虞舜和夏禹,代表古代的盛世。
翻译
在天地之间划定界限,巡视四方,只有一条道路。 在不同的地区,百姓的习俗各异,必定有不同的乡土。 悠悠天地之情,上下左右徘徊。 种类气质因此而异,就像阴与阳一样。 华夏与夷狄有优劣之分,边疆与腹地也有高低起伏。 东西方日出日落,南北风有柔和与刚强。 天地显示出百姓的区别,地势因物而异。 山川不相及,闻见各相妨碍。 凭私心而固执,因异见而相互残杀。 郁郁牵连着文化,戛戛赴戈铓。 治理与忽视介于眼前,千古共受创伤。 孜孜不倦的造化之心,代代相传只有皇帝。 不惜一人勤劳,以作万国的期望。 劳劳分燥湿,勉勉别井疆。 广阔的天空及海外,风起日光普照。 伟大的君子之德,吹拂万物无所不至。 为何在末世之日,民与王纷乱不安。 倒伏的草终究有何术,强弱胜负各自为政。 唉,虞舜和夏禹的时代已逝,念及此空留茫茫。
赏析
这首作品深刻反映了明代社会的风俗民情和政治状况,通过对天地、山川、风俗的描绘,展现了不同地域和民族间的差异与冲突。诗中“凭私因怙执,伐异至胥戕”揭示了因私心和固执导致的相互残杀,而“孜孜造化心,代乃降惟皇”则表达了对皇帝治理天下的期望。结尾的“吁嗟虞夏没,念此空茫茫”则是对古代盛世的怀念和对现实衰败的哀叹,体现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感慨。
郭之奇的其他作品
- 《 阖户 》 —— [ 明 ] 郭之奇
- 《 立秋日二首 》 —— [ 明 ] 郭之奇
- 《 送吴斯椒明府报最 》 —— [ 明 ] 郭之奇
- 《 东阿道中稍见诸山逢迎然陵峦低浅殊不惬春望也 》 —— [ 明 ] 郭之奇
- 《 游滁山二十咏闰正前望冯邺仙大正邀游醉翁亭 》 —— [ 明 ] 郭之奇
- 《 庙墙外桃花盛开漫望有述四首 》 —— [ 明 ] 郭之奇
- 《 宿州道中微雨望前山行云 》 —— [ 明 ] 郭之奇
- 《 舟发雩都苦雨随缘成八首 》 —— [ 明 ] 郭之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