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葺残编有感而作

书缺有閒轶时见。博闻强记尤堪羡。壁中科斗漫传疑,纸上蠹鱼空日变。 错令迂儒滞妄胸,谁为太始开生面。我生之初尚无为,文华石匮盈千卷。 玉堂弟子三十人,破的推锋孰我先。金台遗迹恣捃摭,中秘奇闻多手缮。 岂期嬴火二千年,此日炎灰今忽煽。斯文将丧又十秋,断简如烟复如霰。 已教磨鼻似书绅,自怜糟粕供肴馔。保残聊集圣贤裘,继往初携今古线。 不妨所阙慎其馀,以待同人心相衍。口授仍忆济南生,穷愁再续虞卿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补葺(bǔ qì):修补。
  • 閒轶(xián yì):散失。
  • 博闻强记: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 科斗(kē dǒu):古代的一种文字,形状像蝌蚪。
  • 蠹鱼(dù yú):书虫。
  • 太始:古代哲学中指宇宙形成之初的混沌状态。
  • 无为:道家哲学中的一个概念,指顺应自然,不刻意作为。
  • 石匮(shí guì):石制的柜子,这里指收藏书籍的地方。
  • 玉堂:古代指翰林院,这里指学问高深的学者。
  • 破的(pò dì):射箭时射中靶心。
  • 推锋:比喻学问或技艺高超。
  • 金台:指古代藏书的地方。
  • 捃摭(jùn zhí):搜集,收集。
  • 嬴火(yíng huǒ):指秦始皇焚书之事。
  • (shān):这里指重新燃起。
  • 断简:残缺不全的书籍。
  • 磨鼻:比喻刻苦学习。
  • 书绅(shū shēn):指书写在衣带上的文字,比喻铭记在心。
  • 糟粕(zāo pò):比喻无价值的东西。
  • 肴馔(yáo zhuàn):指食物,这里比喻学问。
  • 圣贤裘:比喻集大成的学问。
  • 今古线:比喻连接古今的线索。
  • 心相衍:心意相通,互相传承。
  • 口授:口头传授。
  • 济南生:指济南的学者。
  • 虞卿:战国时期的文学家。

翻译

修补残缺的书籍,有感而作。书籍虽有散失,但博闻强记的人仍值得羡慕。壁中的科斗文令人传疑,纸上的蠹鱼日日变化。错误地让迂腐的儒生滞留在妄想的胸中,谁能为太始开辟新的局面。我出生时,尚且无为,文华石匮中藏书千卷。玉堂中的三十位弟子,射箭技艺谁比我先。金台的遗迹尽情搜集,中秘的奇闻多由我亲手整理。岂料秦始皇焚书二千年后,今日书籍又重新燃起。斯文将丧又过了十年,断简如烟又如霰。已经让我刻苦学习如同书绅,自怜学问如同糟粕供人食用。保护残缺的学问,集圣贤之大成,继往开来,连接古今。不妨所缺谨慎其余,以待同人心意相通,互相传承。口头传授仍忆济南的学者,穷愁再续虞卿的传记。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作者对书籍残缺的感慨,以及对学问传承的重视。诗中,作者通过对书籍的修补、学问的搜集和传承的描述,展现了对知识的珍视和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秦始皇焚书行为的批判,以及对当代文化复兴的期望。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

郭之奇

明广东揭阳人,字仲常。崇祯元年进士。累迁至詹事府詹事。后隐居南交山中,结茅屋数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 19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