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方子公

酒困伤脾色昏沉,下马呼水煎人参。 皆云昨宵倦苦极,动以狂药相规箴。 须臾瓮香扑鼻来,初犹矜持渐浸淫。 尊隤罍决不可止,突若一群狂猩猩。 脱帽掷天呼石语,苍旻不高海不深。 至我酒人天下乐,宁有醉死无醒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酒困:因饮酒过多而感到疲倦。
  • 伤脾:中医认为饮酒过多会伤害脾脏,影响消化。
  • 色昏沉:脸色显得昏暗沉重,形容醉酒后的状态。
  • 人参:一种珍贵的药材,常用于补气提神。
  • 狂药:指酒,因其能使人兴奋狂放。
  • 规箴:规劝,劝诫。
  • 矜持:保持庄重或自我克制。
  • 浸淫:逐渐深入或沉迷。
  • 尊隤罍决:形容酒器倾倒,酒流不止的样子。
  • 突若:突然像。
  • 狂猩猩:比喻醉酒后的狂放状态。
  • 脱帽掷天:形容极度放纵,不顾一切。
  • 呼石语:可能指酒后胡言乱语。
  • 苍旻:天空。
  • 海不深:比喻心情或情感不深。
  • 酒人:指喜欢饮酒的人。
  • 宁有:宁愿有。

翻译

饮酒过多使我感到疲倦,脸色昏暗沉重,下马后便呼唤人给我煎制人参来提神。大家都说昨晚实在太累了,因此用酒来相互劝诫。不久,酒香扑鼻而来,起初我还保持克制,但渐渐地沉迷其中。酒器倾倒,酒流不止,我们突然像一群狂放的猩猩。脱下帽子向天空扔去,大声呼喊,仿佛与石头对话,天空不显得高,海洋也不显得深。对于我这样的酒徒来说,天下最大的乐趣就是饮酒,宁愿醉死也不愿清醒。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袁宏道醉酒后的状态和心境。诗中通过对醉酒后的身体感受和行为的生动描述,展现了诗人对酒的热爱和对自由放纵生活的向往。诗中的“酒困伤脾色昏沉”和“尊隤罍决不可止”等句,既表现了醉酒的后果,也反映了诗人对酒的无法抗拒。最后两句“至我酒人天下乐,宁有醉死无醒生”更是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宁愿沉醉于酒中,也不愿清醒面对现实的决绝态度。整首诗语言豪放,情感真挚,展现了明代文人特有的放达不羁的生活态度。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復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後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合称“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