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常侍水轩

敞屋高临水,卑垣奥作庐。 山僧能咒树,童子解医鱼。 剑玦充文具,歌谣集古书。 之乎亦不识,糟却几盈虚。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卑垣:低矮的墙。
  • :深处。
  • 咒树:指僧人通过念咒来治疗树木。
  • 解医鱼:指童子懂得如何救治鱼类。
  • 剑玦:指文具中的装饰品,剑形的玉佩。
  • 糟却:浪费,糟蹋。

翻译

宽敞的房屋高高临水而建,低矮的围墙内深处是隐居之所。山中的僧人能用咒语治疗树木,小童子也懂得如何救治鱼儿。文具中装饰着剑形的玉佩,古书里收集了许多歌谣。连“之乎者也”都不认识,真是浪费了这许多的时光和机会。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个幽静而充满文化气息的居所,通过“敞屋高临水”和“卑垣奥作庐”的对比,展现了居所的宽敞与深邃。诗中提到的“山僧能咒树,童子解医鱼”,不仅增添了神秘色彩,也体现了居所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后两句则通过文具和古书的描写,展现了居所的文化底蕴,而结尾的“之乎亦不识,糟却几盈虚”则带有自嘲的意味,表达了对于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知识的珍视。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復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後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合称“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