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庵同诸开士限韵

送云归老岫,荷蓧量幽潭。 古榻连池损,痴禅著谜参。 閒胶踏石屐,小立探春骖。 竹路编龙子,花时过长男。 草侵红版谷,蕉短绿天庵。 角焰抽寒穗,垆丝吐睡蚕。 农人占九九,童子契三三。 溪鸟藏深滟,涧毛露浅鬖。 疏经通老衲,书额过精蓝。 欲访东林去,陶家借竹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开士:指僧人。
  • 荷蓧:荷,背负;蓧,古代一种除草的农具。这里指僧人背负着农具。
  • 幽潭:深邃的潭水。
  • 古榻:古老的床榻。
  • 痴禅:指沉醉于禅修之中。
  • 閒胶:闲适地行走。
  • 踏石屐:穿着木屐踏石。
  • 探春骖:探春,寻找春天的踪迹;骖,古代指驾车的马。
  • 龙子:指竹子。
  • 长男:指长子。
  • 红版谷:红色的山谷。
  • 绿天庵:绿色的庵堂,指僧人的居所。
  • 角焰:指灯火。
  • 寒穗:寒冷中的稻穗。
  • 垆丝吐睡蚕:垆丝,指蚕丝;吐睡蚕,指正在吐丝的蚕。
  • 农人占九九:农人根据九九节气进行农事。
  • 童子契三三:童子指年轻的僧人,契三三,指遵循佛教的三三制。
  • 深滟:深邃的水波。
  • 涧毛:涧边的草木。
  • 疏经:指整理佛经。
  • 老衲:老僧。
  • 书额:书写匾额。
  • 精蓝:指精美的蓝色。
  • 东林:指东林寺,佛教圣地。
  • 陶家:指陶渊明的家。
  • 竹蓝:竹制的篮子。

翻译

与诸位僧人一同在法华庵限韵作诗。 送云归于老山岫,僧人背负农具测量深潭。 古老的床榻因连池而受损,沉醉于禅修中的人参悟着谜一般的禅理。 闲适地穿着木屐踏石行走,小立探寻春天的踪迹。 竹路编成如龙子般,花时探访长子。 草丛侵占了红版谷,芭蕉短小在绿天庵。 灯火中抽出寒冷的稻穗,蚕儿在垆丝中吐丝。 农人根据九九节气进行农事,年轻的僧人遵循佛教的三三制。 溪鸟藏于深邃的水波中,涧边的草木露出了浅浅的鬓发。 整理佛经与老僧相通,书写匾额超过了精美的蓝色。 欲访问东林寺,向陶家借用竹篮。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与僧人在法华庵的清幽生活,通过细腻的自然景物描写和僧侣生活的细节,展现了禅意深远、自然和谐的画面。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送云归老岫”、“荷蓧量幽潭”等,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禅修生活的向往与赞美。整体语言风格清新脱俗,意境深远,体现了明代文人崇尚自然、追求心灵宁静的审美情趣。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復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後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合称“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