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以明山居韵

饱食长腰米,高撑过顶枝。 閒寻施药地,细剖讼花辞。 雾眼添灯晕,云瓢挂瘿师。 山斋通夜雨,肠断子瞻诗。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长腰米:指优质的大米。
  • 过顶枝:指树枝高过头顶。
  • 施药地:指施舍药物的地方,这里可能指寺庙或慈善机构。
  • 讼花辞:指辩论或解释花的名称和特性。
  • 雾眼:形容眼睛因疲劳或疾病而模糊不清。
  • 灯晕:灯光周围的光晕。
  • 云瓢:形容瓢形如云,或指用云状物制成的瓢。
  • 瘿师:指患有瘿病(甲状腺肿大)的僧人。
  • 山斋:山中的居所或书房。
  • 子瞻诗:指宋代诗人苏轼(字子瞻)的诗。

翻译

饱食了优质的大米,抬头可见高过头顶的树枝。 闲暇时寻找施舍药物的地方,细心解释花的名称和特性。 眼睛因疲劳而模糊,灯光周围的光晕更添朦胧,云状的瓢挂在患瘿病的僧人旁。 山中的居所整夜下雨,让人想起苏轼的诗,感到无比悲伤。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山居生活的宁静与深沉。诗中“饱食长腰米,高撑过顶枝”展现了生活的简朴与自然的亲近。后句通过“施药地”和“讼花辞”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参与。夜晚的“雾眼添灯晕,云瓢挂瘿师”则增添了一丝神秘和超脱的氛围。结尾的“山斋通夜雨,肠断子瞻诗”则深刻表达了对苏轼诗的共鸣和对山居生活的深刻感受。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文学的深厚情感。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復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後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合称“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