厓山吊古

· 陈履
宋帝乘舆南狩日,厓门山色郁嶙峋。 拟凭冠履回天步,岂谓旌旗仆海滨。 周社讵令移九鼎,商家犹喜见三仁。 行朝故迹千年在,异代瞻依倍怆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厓山:即厓门山,位于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南端。
  • 乘舆:指皇帝的车驾。
  • 南狩:指南巡。
  • 郁嶙峋:形容山势高耸、险峻。
  • 冠履:比喻尊卑秩序。
  • 回天步:比喻挽救国家危亡。
  • 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指军队的旗帜。
  • 仆:倒下。
  • 海滨:海边。
  • 周社:指周朝的社稷,即国家。
  • 讵令:岂能。
  • 九鼎:古代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
  • 商家:指商朝。
  • 三仁:指商朝末年的三位贤臣:比干、微子、箕子。
  • 行朝:指临时的朝廷。
  • 故迹:遗迹。
  • 异代:不同的时代。
  • 瞻依:敬仰依赖。
  • 怆神:悲伤。

翻译

在宋朝皇帝南巡的那一天,厓门山的山色显得郁郁葱葱、高耸险峻。本打算依靠尊卑秩序来挽救国家的危亡,岂料军队的旗帜却在海边倒下。周朝的社稷岂能轻易转移九鼎,商朝却幸运地见到了三位贤臣。临时的朝廷遗迹千年仍在,不同时代的人们敬仰依赖它,倍感悲伤。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宋朝皇帝南巡时的历史场景,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深沉感慨。诗中,“厓门山色郁嶙峋”一句,既描绘了山势的险峻,也隐喻了国家的危难。后文通过对周朝和商朝的对比,进一步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贤臣的渴望。结尾处,“行朝故迹千年在”一句,既表达了对历史的缅怀,也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历史感和时代感。

陈履

明广东东莞人,字德基,原名天泽。隆庆五年进士。历知蒲圻、休宁、崇德知县,官至广西按察副使,兵备苍梧。致仕后日以吟咏为事。有《悬榻斋稿》。 ► 20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