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八事春草

春泉吐窈岑,夜雨通遥壑。 每同石势浮,时见山光落。 林影拂参差,苔痕留淡薄。 迷茫涨海中,谁挥神斧凿。 已开山下蒙,耐可幽人酌。 繇不愿甘肥,是以供藜藿。 地阻情自偏,聊从静者乐。 自获洗心徒,安知牛口怍。 馀滋动草芽,远润明花萼。 本源清若此,方思此一勺。 涓涓及江河,将拟百川学。 谓予言不信,君其问海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窈岑(yǎo cén):幽深的山岭。
  • 苔痕:苔藓留下的痕迹。
  • 涨海:波涛汹涌的海。
  • 神斧凿:比喻自然界的力量或造物者的神奇。
  • :指草木初生的样子。
  • 幽人:隐士,指隐居的人。
  • (yóu):通“由”,由于。
  • 甘肥:美味的食物。
  • 藜藿(lí huò):指粗劣的食物。
  • 洗心徒:指洗涤心灵的人。
  • 牛口怍(zuò):牛口,指牛的嘴;怍,羞愧。这里指不计较世俗的评价。
  • 海若:海神的名字。

翻译

春天的泉水从幽深的山岭中涌出,夜雨连接着远方的沟壑。 泉水与石头的气势相互浮动,时常看到山的光影洒落。 林间的影子参差不齐,苔藓的痕迹留下淡淡的印记。 在波涛汹涌的海中,是谁挥动神斧开凿了这一切? 山下的草木已经初生,足以让隐士们细细品味。 由于不追求美味的食物,所以只能供应粗劣的饮食。 地方偏僻,情感自然偏执,只能从宁静中寻找乐趣。 自从成为洗涤心灵的人,怎会介意世俗的评价。 余下的水滋润了草芽,远处的湿润使花萼更加明亮。 水源如此清澈,让人不禁想要品尝这一勺水。 涓涓细流汇入江河,希望能模仿百川的学问。 如果我说的话你不信,那就去问海神吧。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春天山中的景象,通过泉水、山光、林影等自然元素,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迷茫涨海中,谁挥神斧凿”一句,以神话般的笔触赞美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后文通过对粗茶淡饭的接受和对心灵洗涤的追求,展现了作者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体现了明代文人崇尚自然、追求心灵净化的审美情趣。

郭之奇

明广东揭阳人,字仲常。崇祯元年进士。累迁至詹事府詹事。后隐居南交山中,结茅屋数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 19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