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山简刘宪使

碧渚苍烟分外奇,浪中丹雉影离离。 云开绝壁趋庭吏,溪尽春杯见戟枝。 暇日山臞多对语,清时苗部也传诗。 南阳子骥今谁是,正好从君觅路岐。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碧渚(bì zhǔ):碧绿的水中小岛。
  • 苍烟:青色的烟雾,常指山间的雾气。
  • 浪中丹雉:浪花中的红色野鸡,雉(zhì)指野鸡。
  • 离离:形容分布的样子。
  • 绝壁:陡峭的山壁。
  • 趋庭吏:指官员匆匆行走的样子。
  • 溪尽春杯:溪流尽头,春日饮酒。
  • 戟枝:戟的枝状部分,这里可能指戟的形状。
  • 山臞(shān qú):山中的隐士。
  • 苗部:指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
  • 南阳子骥:指古代传说中的南阳子,骥(jì)指良马,这里可能指南阳子的坐骑。
  • 觅路岐:寻找分岔的路。

翻译

碧绿的水中小岛和青色的烟雾分外奇异,浪花中红色的野鸡影影绰绰。云开见日,绝壁上的官员匆匆行走,溪流尽头春日饮酒,可见戟的形状。闲暇之日,山中的隐士多有对话,清平时期,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也能传颂诗篇。古代传说中的南阳子如今谁是,正好借此机会向您询问分岔的路。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水间的宁静景象,通过“碧渚苍烟”、“浪中丹雉”等自然元素,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诗中“云开绝壁趋庭吏”和“溪尽春杯见戟枝”两句,既描绘了官员的忙碌,也体现了春日饮酒的闲适。后两句则通过“山臞多对语”和“苗部也传诗”表达了作者对清平时世和多元文化的欣赏。结尾的“南阳子骥今谁是”则带有哲思,表达了对于传统与现实的思考,以及对于未来道路的探寻。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袁宏道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感悟。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復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後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合称“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