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溪杂咏

前山是铜鼓,叩之寂不鸣。 试植干云木,风调韶濩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端溪:地名,位于今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
  • 区大相:明代诗人,生平不详。
  • 铜鼓: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此处指形似铜鼓的山石。
  • 叩之:敲击它。
  • 寂不鸣:静悄悄的,没有声音。
  • 试植:尝试种植。
  • 干云木:高耸入云的树木。
  • 风调:风声。
  • 韶濩声:美妙的音乐声,韶濩(sháo hù),古代的一种音乐。

翻译

在端溪,有一座山石形似铜鼓,我敲击它,却寂静无声。 我尝试在这里种植高耸入云的树木,风吹过,仿佛奏出了美妙的韶濩之音。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端溪山石与树木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感悟与赞美。诗中“铜鼓”与“韶濩声”的对比,巧妙地展现了静态与动态的美,以及自然与音乐的和谐共鸣。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将平凡的自然景物赋予了音乐的灵魂,体现了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区大相

明广东高明人,字用儒,号海目。区益子。善为文,下笔千言立就。万历十七年进士。初选庶吉士,累迁赞善、中允。掌制诰。居翰院十五年,与赵志皋、张位、沈一贯等有旧。赵等先后当国,大相皆引避不轻谒。后调南太仆寺丞,以疾归,卒。工诗词,皆严于格律,为明代岭南大家。有《太史集》、《图南集》、《濠上集》。 ► 15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