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苏门

阮公天性逸,傲睨出风尘。 长啸入苏门,遇此异代人。 世事了不答,终古徒自陈。 意尽还山半,清音流涧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阮公:指阮籍,三国时期魏国诗人,竹林七贤之一,以放达不羁著称。
  • 傲睨(ào nì):傲慢地斜视,形容态度高傲。
  • 风尘:比喻纷乱的社会或漂泊江湖的境况。
  • 长啸:古代文人的一种抒发情感的方式,指大声呼啸。
  • 苏门:山名,位于今河南省辉县西北,相传阮籍曾在此长啸。
  • 异代人:指不同时代的人,这里指阮籍与苏门山的历史传说。
  • 了不答:完全不回答。
  • 终古:自古以来,永远。
  • 徒自陈:只是自己陈述,无人回应。
  • 意尽:心意已尽,指表达完自己的情感。
  • 还山半:指在山腰返回。
  • 清音:清脆的声音,这里指长啸的回声。
  • 流涧滨:在溪涧边回荡。

翻译

阮籍天生性情放逸,傲慢地斜视着纷乱的世事。 他在苏门山大声呼啸,遇到了这里传说中的异代之人。 对于世事他完全不回答,自古以来只是自己陈述。 心意表达完毕后,他在山腰返回,清脆的长啸声在溪涧边回荡。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阮籍在苏门山的情景,通过“傲睨”、“长啸”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阮籍放达不羁的性格。诗中“世事了不答,终古徒自陈”一句,深刻反映了阮籍对世俗的超然态度,以及他内心的孤独和无奈。最后两句“意尽还山半,清音流涧滨”则以景结情,通过长啸的回声在山涧中回荡,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阮籍高洁品格的赞美。

区大相

明广东高明人,字用儒,号海目。区益子。善为文,下笔千言立就。万历十七年进士。初选庶吉士,累迁赞善、中允。掌制诰。居翰院十五年,与赵志皋、张位、沈一贯等有旧。赵等先后当国,大相皆引避不轻谒。后调南太仆寺丞,以疾归,卒。工诗词,皆严于格律,为明代岭南大家。有《太史集》、《图南集》、《濠上集》。 ► 15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