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归羊城柬亲友

弭策归海上,兴言问亲故。 昔别今几存,旧恨当谁诉。 扰扰百年间,四十已虚度。 佳期在早岁,多为名所误。 鲁客之楚游,及归迷津路。 越人学邯郸,还遂失其步。 鼷量傥已盈,蚊力将何负。 未若还故吾,且履贫贱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弭策:停止鞭策,指停止行进。
  • 兴言:兴起言辞,指开口说话。
  • :书信,这里指写信。
  • 亲故:亲戚朋友。
  • 扰扰:纷乱的样子。
  • 鼷量:比喻微小的能力或度量。鼷(xī),一种小鼠。
  • :倘若,假如。
  • 蚊力:比喻微小的力量。
  • :行走,这里指经历。

翻译

我停止了旅途的奔波,回到了海上,心中涌起话语想要询问亲戚朋友。昔日分别之后,如今还有几人健在,旧时的遗憾应当向谁诉说。在纷乱的百年之间,我已经虚度了四十年的光阴。美好的时光本应在年轻时享受,却多被名利所耽误。像鲁国的客人游历楚国,等到归来时却迷失了方向。越国人学习邯郸的步法,结果反而连自己的步伐都忘记了。微小的能力倘若已经满足,那么微薄的力量又将承担什么责任呢。不如回归真实的自我,暂且经历贫穷和卑微的生活。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反思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刻认识。诗中,“弭策归海上”一句,既描绘了诗人归来的场景,又隐喻了诗人对纷繁世事的厌倦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通过对“扰扰百年间,四十已虚度”的感慨,诗人揭示了名利对人生的束缚和虚度光阴的遗憾。最后,诗人以“未若还故吾,且履贫贱素”作结,表达了对真实自我的追求和对简朴生活的认同,体现了诗人淡泊名利、回归本真的生活态度。

区大相

明广东高明人,字用儒,号海目。区益子。善为文,下笔千言立就。万历十七年进士。初选庶吉士,累迁赞善、中允。掌制诰。居翰院十五年,与赵志皋、张位、沈一贯等有旧。赵等先后当国,大相皆引避不轻谒。后调南太仆寺丞,以疾归,卒。工诗词,皆严于格律,为明代岭南大家。有《太史集》、《图南集》、《濠上集》。 ► 15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