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与诸友游圭峰二首时闻边报

· 陶益
峭壁礤峰石径斜,玉台风致小南华。 相逢且试登山屐,有兴还期泛海槎。 争说六师隆汉节,厌闻千里动胡笳。 彤云极目忘归路,野菊离离无数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峭壁:陡峭的山壁。
  • 礤峰:山峰名,具体位置不详。
  • 石径斜:石头铺成的小路倾斜。
  • 玉台:山峰名,此处可能指圭峰上的一个景点。
  • 小南华:南华小,意指南华山(道教名山)的缩影或相似之处。
  • 登山屐:登山时穿的鞋子。
  • 泛海槎:乘船出海。槎,指木筏或小船。
  • 六师:指六军,古代军队的统称。
  • 隆汉节:高举汉朝的节杖,象征国家的威严和军队的荣耀。
  • 厌闻:不愿意听。
  • 千里动胡笳:胡笳声传千里,指边疆战事。胡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乐器,常用来象征边塞的哀愁。
  • 彤云:红色的云,常用来形容晚霞。
  • 极目:尽目力所及。
  • 离离:形容植物茂盛。

翻译

陡峭的山壁和礤峰上的石头小路倾斜着,玉台的风光宛如小南华山。 相遇时我们尝试着穿上登山鞋,有兴致时还期待着乘船出海。 人们争相说六军高举汉节,我却不愿听千里之外的胡笳声,那代表着边疆的战事。 远望红色的云彩,忘记了归路,野外的菊花茂盛,无数花朵绽放。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重阳节与友人游圭峰的情景,通过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和对边疆战事的隐忧,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安危的关切。诗中“峭壁礤峰石径斜”等句,生动描绘了山景的险峻与美丽,而“厌闻千里动胡笳”则透露出诗人对战乱的忧虑。结尾的“彤云极目忘归路,野菊离离无数花”则以景结情,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留恋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陶益

陶益,字允谦,号练江居士、江门迂客。其祖本为郁林人,附籍新会。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一五五六)以明经授江西永新训导。读书博学强记,精易通理。尝日集诸生,讲白沙之学于明伦堂;又构樾墩书屋,读书其中。抚按交荐,以目疾辞归,年八十卒。著有《练江子樾墩集》。清顾嗣协《冈州遗稿》卷五、清温汝能《粤东诗海》卷二一有传。 ► 51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