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征从军行
我本忠义士,授策靖东夷。
军书昨夜下,启行有程期。
入与家人别,去去从此辞。
朝登蓟门道,夕济滦河湄。
我行孟冬月,北风鸣且悲。
溪谷多霜雪,道路常崄巇。
后嘶万马群,前建十丈旗。
悠悠越国都,遂至彼封圻。
仗剑清海氛,时雨迎王师。
反彼旧旄倪,睹我汉官仪。
齐公问包茅,秦伯赋无衣。
况我奉王命,定乱而持危。
古来竹帛烈,岂属纨裤儿。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东夷:古代中国对东部各族的统称。
- 蓟门:古代地名,今北京一带。
- 滦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
- 崄巇:艰险崎岖。
- 封圻:指边疆。
- 旄倪:古代军旗的一种。
- 包茅:古代祭祀时用来滤酒的植物。
- 无衣:《诗经》中的一篇,表达了战士无衣可穿的困境。
- 竹帛:古代书写用的竹简和丝绸,代指史书。
- 纨裤儿:指富贵人家的子弟,多指无能之辈。
翻译
我本是忠诚义士,受命去平定东夷的动乱。军令昨夜下达,启程已有确定的日期。我进入家中与亲人告别,从此离去。早晨登上蓟门道,傍晚渡过滦河边。我行军在初冬的月份,北风呼啸,悲凉刺骨。溪谷中积满了霜雪,道路常常艰险崎岖。后方是万马奔腾的队伍,前方竖立着十丈高的军旗。缓缓穿越了国家的都城,最终到达了边疆。我手持利剑,清理海上的战乱,及时雨迎接王师的到来。我们收复了旧有的土地,让那里的人民看到了我们汉朝的官仪。齐公询问祭祀用的包茅,秦伯吟诵《无衣》表达战士的艰辛。况且我奉行王命,平定乱局,扶持危难。自古以来,史书上记载的英烈,岂是那些富贵无能之辈所能比拟的。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位忠诚的战士奉命东征的情景,通过对其行军路途的艰辛、与家人告别的深情以及对使命的坚定承诺,展现了战士的英勇与忠诚。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景象和军事元素,如北风、霜雪、万马、十丈旗等,增强了诗歌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表达。同时,通过对古代典故的引用,如“包茅”、“无衣”,显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历史的尊重。整首诗语言雄浑,意境开阔,表达了诗人对忠诚与英勇精神的崇高赞颂。
区大相
明广东高明人,字用儒,号海目。区益子。善为文,下笔千言立就。万历十七年进士。初选庶吉士,累迁赞善、中允。掌制诰。居翰院十五年,与赵志皋、张位、沈一贯等有旧。赵等先后当国,大相皆引避不轻谒。后调南太仆寺丞,以疾归,卒。工诗词,皆严于格律,为明代岭南大家。有《太史集》、《图南集》、《濠上集》。
► 1570篇诗文
区大相的其他作品
- 《 仲春已过庭雪载霏有客暮至从北邻林宫赞乞酒 》 —— [ 明 ] 区大相
- 《 待月有怀 》 —— [ 明 ] 区大相
- 《 正月三日黎惟仁诸公携酒见过得供字 》 —— [ 明 ] 区大相
- 《 同四兄咏梅寄七弟 其七 》 —— [ 明 ] 区大相
- 《 望月有怀侍御弟 》 —— [ 明 ] 区大相
- 《 雨中祀长陵柬同事孙给谏林内翰诸公 》 —— [ 明 ] 区大相
- 《 西樵山中寄示梁少仲黎君玺兄弟兼答龚文学 》 —— [ 明 ] 区大相
- 《 与坐客咏席上所见效小庾体十一首咏砚 》 —— [ 明 ] 区大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