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事

· 陶安
壬寅十月初五日,阴雨停空天未夕。 江城暖气骤蒸人,蝉翼绡裳汗沾湿。 轻雷数声生变化,火鼓轰山电流赤。 长飙西来吹海立,飞雨惊鸣建瓴急。 势如万骑怒冲击,对面相呼听不得。 掩关渐是一更时,烁眼金虬破昏黑。 莲花碧础迸出泉,官市波涛涌三尺。 方当闭塞蛰虫俯,顿骇龙蛇离窟宅。 怪得秋冬未降霜,无乃天时有差忒。 阳气至此本潜藏,发泄深机不能密。 或占水旱在来年,消弭灾异当修德。 须臾河汉现疏星,天地无声本来寂。 小窗独坐对残灯,尚有寒蛩语空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壬寅: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年份。
  • 绡裳:轻薄的丝织衣物。
  • 火鼓轰山:形容雷声巨大,如同火鼓在山间轰鸣。
  • 电流赤:形容闪电如同流动的红色电流。
  • 长飙:猛烈的风。
  • 建瓴:高屋建瓴,形容雨水从高处急速流下。
  • 金虬:金色的龙,此处指闪电。
  • 莲花碧础:莲花形状的石础,此处形容雨水从石础中涌出。
  • 官市:官府的市场。
  • 蛰虫:冬眠的昆虫。
  • 差忒:差错,异常。
  • 消弭:消除,平息。
  • 河汉:银河。
  • 寒蛩:秋天的蟋蟀。

翻译

壬寅年十月初五日,天空虽阴雨暂停,但天色尚未晚。江城中的暖气突然让人感到闷热,穿着蝉翼般轻薄的丝衣也会汗湿。突然间,雷声大作,变化莫测,闪电如同火鼓轰鸣在山间,红色电流划破天际。猛烈的风从西方吹来,仿佛海水被吹得直立,急速的雨水如同从高屋上倾泻而下。气势如同万马奔腾,冲击着一切,对面的人互相呼喊也听不见。关上门窗,渐渐到了一更时分,闪电如金色的龙划破夜空。莲花形状的石础中涌出泉水,官府的市场如同波涛汹涌,水深三尺。正当万物闭塞,昆虫开始冬眠之时,突然惊骇地看到龙蛇离开它们的洞穴。奇怪的是,秋冬之交还未降霜,难道是天时有所差错?阳气本应潜藏,但此时却泄露了深层的机密。有人占卜来年的水旱灾害,应当修德以消除灾异。不久,银河中出现了稀疏的星星,天地间无声无息,本就是寂静的。独自坐在小窗前,对着残灯,还有秋天的蟋蟀在空壁上鸣叫。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壬寅年十月初五日江城的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雨天气。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如“火鼓轰山”、“电流赤”等,形象地展现了雷雨的猛烈和壮观。同时,诗人通过对天气异常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灾害的忧虑。最后,诗人在雨后的宁静中,独自面对残灯和蟋蟀的鸣叫,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

陶安

明太平府当涂人,字主敬。元顺帝至正四年举人。授明道书院山长,避乱家居。朱元璋取太平,安出迎,留参幕府,任左司员外郎。洪武元年任知制诰兼修国史,寻出任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卒官。有《陶学士集》。 ► 85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