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陆少府

· 高适
朝临淇水岸,还望卫人邑。 别意在山阿,征途背原隰。 萧萧前村口,唯见转蓬入。 水渚人去迟,霜天雁飞急。 固应不远别,所与路未及。 欲济川上舟,相思空伫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淇水:古代河流名,流经今河南省淇县。
  • 卫人邑:指古代卫国的城邑。
  • 山阿:山中曲折处。
  • 征途:远行的路途。
  • 原隰:原野和低湿之地。
  • 萧萧:形容风声。
  • 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
  • 水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 固应:本来应该。
  • 伫立:长时间站立。

翻译

早晨来到淇水的岸边,回头望向卫国的城邑。 离别的情感在山中的曲折处,远行的路途背对着原野和湿地。 风声萧萧在前村的路口,只见随风飘转的蓬草飘入。 水中的小岛上人们离去得迟缓,霜天里雁群飞得急促。 本来应该不会远离别,但所要走的路还未及。 想要渡过河上的船只,只有空空地站着,心中充满了相思之情。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淇水边告别故土,踏上征途的情景。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如“淇水”、“山阿”、“转蓬”、“水渚”、“霜天雁飞”,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感慨和对远方的向往。诗的最后两句“欲济川上舟,相思空伫立”,深刻地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相思之情,展现了诗人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过去的留恋,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高适

高适

高适,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世称高常侍。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 26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