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使君镇海昌

· 高启
海风千里卷双旌,按辔初闻属部清。 人杂岛夷争午市,潮随山雨入秋城。 鸣狐不近睢阳庙,突骑犹屯广利营。 肯扫帐中容我辞,夜深燃烛卧谈兵。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海昌:地名,今浙江省海宁市。
  • 双旌:古代官员出行的仪仗,这里指李使君的出行仪仗。
  • 按辔:控制马缰,指停马。
  • 属部:下属的部门或地区。
  • 岛夷:古代对沿海岛屿上居民的称呼。
  • 午市:中午的集市。
  • 鸣狐:传说中的狐狸,这里可能指边境的骚乱或不安。
  • 睢阳庙:古代祭祀的地方,这里可能指重要的军事或政治地标。
  • 突骑:突击的骑兵。
  • 广利营:地名,可能是军事营地。
  • 燃烛:点燃蜡烛。
  • 卧谈兵:躺着谈论军事策略。

翻译

海风从千里之外席卷而来,卷起了李使君的出行仪仗,他停马初闻下属地区的清平。 人群中混杂着岛上的夷民,在午市上争相交易,潮水随着山雨涌入了秋天的城池。 传说中的鸣狐不敢靠近睢阳庙,突击的骑兵依然驻守在广利营。 李使君愿意让我在他的帐中辞别,深夜里点燃蜡烛,我们躺着谈论军事策略。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李使君镇守海昌的情景,通过“海风千里卷双旌”和“人杂岛夷争午市”等句,生动地展现了边疆的繁忙与活力。诗中“鸣狐不近睢阳庙,突骑犹屯广利营”反映了边疆的安宁与军事的严密。结尾的“夜深燃烛卧谈兵”则展现了诗人对军事策略的深刻兴趣以及与李使君的深厚情谊。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表达了对边疆安宁的欣慰,也体现了对军事策略的热衷。

高启

高启

汉族,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在文学史上,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字季迪,号槎轩,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 95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