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竹篇

· 陆深
昔见竹,真不俗。今见竹,今痛哭。竹色自来无改移,昔日何乐今何悲。 森森绕屋秋更绿,尽是先人手栽玉。竹未化,人当还,举头见竹犹承欢。 直节空九霄,清风尚千古。徘徊竹间路,照影月当午。 好奇有客频到门,何况人间父子恩。君不见孟生笋,湘娥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森森:形容竹子茂密的样子。
  • 承欢:指得到父母的喜爱,这里比喻见到竹子感到快乐。
  • 直节:指竹子的直挺和节操。
  • 孟生笋:指孟宗哭竹生笋的故事,孟宗因母亲生病想吃笋,冬天无笋,孟宗哭竹,感动了竹子,生出了笋。
  • 湘娥痕:湘娥指湘妃,传说中的舜帝二妃娥皇和女英,因舜帝南巡未归,二妃泪洒竹上,形成斑痕,即湘妃竹。

翻译

从前见到竹子,真是高雅不俗。现在见到竹子,却让我痛哭流涕。竹子的颜色从未改变,为何过去我感到快乐,现在却如此悲伤? 竹子茂密地环绕着屋子,秋天里更显翠绿,这些都是我先人亲手栽种的。竹子还未变化,我应当回家,抬头看到竹子,仍然感到快乐。 竹子直挺的节操似乎要穿透九霄,清风般的高洁品格流传千古。我在竹林间徘徊,月光正午时分照在竹影上。 有好奇的客人频繁来访,何况人间还有父子之间的深情。你没看见孟宗哭竹生笋,湘妃泪洒竹上留下的痕迹吗?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竹子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和现在情感的对比。诗中,“昔见竹,真不俗”与“今见竹,今痛哭”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变化。竹子作为先人手栽,象征着家族的传统和记忆,诗人通过对竹子的怀念,表达了对先人的思念和对家族情感的珍视。诗末提及孟宗哭竹和湘妃痕,进一步以典故加深了竹子在诗人心中承载的情感和意义。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家族和传统的深厚情感。

陆深

明松江府上海人,初名荣,字子渊,号俨山。弘治十八年进士二甲第一。授编修。遭刘瑾忌,改南京主事,瑾诛,复职。累官四川左布政使。嘉靖中,官至詹事府詹事。卒谥文裕。工书。有《俨山集》、《续集》、《外集》。 ► 146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