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秋苦雨九日乍晴登高和莫玉泉封君

· 区越
双不借行山欲尽,百须浮白酒新开。 茱萸且佩登高去,风雨才辞九日回。 云谷老甘还旧隐,凤凰声远出高台。 粳粳湿烂无遗粒,莫讶山人进芋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三秋:指秋季的三个月,或指三个秋天,即三年。
  • 苦雨:指久下成灾的雨。
  • 九日:指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 乍晴:突然放晴。
  • 双不借:一种草鞋的名称。
  • 行山:登山。
  • 百须浮:一种酒名。
  • 茱萸:一种植物,重阳节有佩戴茱萸的习俗。
  • :佩戴。
  • 云谷:山谷名,可能指隐居之地。
  • 凤凰声远:比喻美好的声音或消息传播得很远。
  • 粳粳:指稻米。
  • 湿烂:因潮湿而腐烂。
  • 无遗粒:没有剩余的米粒。
  • 山人:隐士。
  • 进芋魁:进献大芋头。

翻译

穿着草鞋登山,山即将走到尽头,新开的百须浮白酒。 佩戴着茱萸去登高,重阳节刚过,风雨已停。 云谷老者甘愿回到旧隐居地,凤凰的鸣声远远传出高台。 稻米因潮湿而腐烂,没有剩余的米粒,不要惊讶山中的隐士进献大芋头。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重阳节后的一天,诗人在雨后天晴时登高所见所感。诗中通过“双不借行山欲尽”和“百须浮白酒新开”展现了登山的艰辛与酒的新鲜,体现了诗人的闲适与自得。后联通过“茱萸且佩登高去”和“风雨才辞九日回”表达了重阳节的习俗和天气的变化。最后两句“粳粳湿烂无遗粒,莫讶山人进芋魁”则巧妙地以稻米和芋头为喻,反映了山中生活的简朴与自然。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隐居生活的热爱。

区越

区越,参校广州中山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四十四年刻《乡贤区西屏集》(简称万历本)、一九二四年濠江排印《区西屏见泉二公合集》(简称民国本)。 ► 57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