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偏头关:古代关隘名,位于今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
- 搜河套:指明朝时期对河套地区的军事行动。
- 三关:指偏头关、宁武关、雁门关,三者形成犄角之势。
- 犄角:原指兽角,这里比喻三关相互支援的军事布局。
- 逡巡:犹豫不前,徘徊不进。
- 市口:集市或城门口。
- 黄云:指战云,比喻战争的气氛。
- 岢岚: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忻州市。
- 白草:枯萎的草。
- 降羌:指投降的羌族人。
- 弄管:吹奏管乐器,这里指羌族的乐器。
- 征人:指出征的士兵。
翻译
曾经商议要搜查河套地区,却为何频繁有敌军飞渡? 三关原本形成犄角之势,但将领们却犹豫不前。 集市口弥漫着战云,岢岚的草地新近枯萎。 投降的羌族人不要再吹奏乐器,因为还有流泪的出征士兵。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明朝时期边关的紧张局势和士兵的悲壮情怀。诗中通过“搜河套”、“飞渡频”等词语,反映了边疆战事的频繁和紧迫;而“三关元犄角”与“诸将故逡巡”则对比了战略布局与实际执行的差距,暗示了将领们的犹豫和无奈。后两句通过对“市口黄云”和“岢岚白草”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战争的残酷和荒凉。结尾的“降羌休弄管,流泪有征人”则抒发了对出征士兵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