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厓山和宣人

乾坤于此尽,海底有中华。 鱼腹怀忠义,鹃啼为国家。 双峰天作阙,两庙地沉沙。 岁岁蘋蘩荐,劳君此水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悼念、缅怀。
  • 厓山: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指某个山崖或险峻之地。
  • 宣人:可能指宣扬某种思想或文化的人,或特定群体的人。
  • 乾坤:天地、宇宙。
  • 鱼腹:比喻忠贞之士,典故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投江后,人们认为他的忠诚如鱼腹中的珍珠。
  • 鹃啼:鹃鸟的啼叫,常用来象征哀怨或思乡之情。
  • 双峰:两座山峰。
  • 天作阙:形容山峰高耸入云,如同天上的宫阙。
  • 两庙:两座庙宇。
  • 地沉沙:形容庙宇沉没在沙土之中,可能指庙宇的荒废或被遗忘。
  • 蘋蘩:两种水生植物,古代常用于祭祀。
  • :献祭。
  • 劳君:劳烦你,指诗人自己或他人。
  • 水涯:水边。

翻译

天地似乎在此终结,海底却藏着中华的灵魂。 如同鱼腹中怀揣着忠贞与义气,鹃鸟的啼鸣是为了国家的哀愁。 两座山峰高耸如天上的宫阙,两座庙宇却沉没在沙土之中。 年年岁岁,我们用水边的蘋蘩来献祭,劳烦你在这水边守候。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文遗迹,表达了诗人对忠义精神的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诗中“海底有中华”寓意深远,暗示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即使在困境中也不灭。双峰与两庙的对比,既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壮丽,又隐含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结尾的祭祀场景,则体现了对忠义精神的传承与纪念。

屈大均

屈大均

明末清初广东番禺人,初名绍隆,字介子,号翁山。明末诸生。清初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名今种,字一灵、骚馀。中年仍改儒服,用今名。足迹遍及江浙与北方各省。诗与陈恭尹、梁佩兰称岭南三家。有《翁山文外、诗外》、《广东新语》、《四朝成仁录》等。均乾隆朝严禁之书。 ► 67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