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雁门: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北部,古代为边防要塞。
- 隘(ài):狭窄的山口,险要的地方。
- 界华夷:划分华夏与夷狄的界限。
- 主父:指秦始皇的宰相李斯,因其曾建议秦始皇焚书坑儒,后被赵高陷害而死。
- 蒙恬:秦朝名将,曾负责修筑长城。
- 古戍:古代的边防军事设施。
- 竖子:对人的蔑称,相当于“小子”。
- 王气:指帝王之气,象征国家的兴衰。
- 燕支:即燕脂,古代指燕国的土地,这里泛指北方边疆。
- 扶苏:秦始皇的长子,因反对赵高而被杀。
- 泉声:指山泉的声音。
- 恨斯:指对李斯的怨恨。
翻译
雁门有十八个险要的山口,天意要以此划分华夏与夷狄的界限。 主父李斯的长城依旧在,蒙恬所建的古边防已经迁移。 伟大的图谋归于那些小子,帝国的气运已离开燕支之地。 万古长存的扶苏谷中,山泉的声音依然在怨恨李斯。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雁门关的描绘,抒发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诗中,“雁门十八隘”一句,既描绘了雁门关的险要,也象征了华夏与夷狄的界限。后文通过对李斯、蒙恬等历史人物的提及,以及对“竖子”和“王气”的描述,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深刻思考。最后,以扶苏谷中的泉声作为结尾,寄托了对历史悲剧的哀思和对李斯的怨恨,意境深远,情感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