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道中

浩荡乾坤幸止戈,甲兵不见见渔蓑。 土墙茅屋安淮俗,柳港芦湾接泗河。 古堞平来春草合,荒田耕遍夕阳多。 长淮咫尺中原近,愿借南风吹白波。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浩荡:广阔无边的样子。
  • 乾坤:天地。
  • 止戈:停止战争。
  • 甲兵:铠甲和兵器,泛指武器装备。
  • 渔蓑:渔夫的蓑衣,这里指渔夫。
  • 安淮俗:适应淮河流域的风俗。
  • 柳港芦湾:长满柳树的港口和芦苇丛生的河湾。
  • 泗河:河流名,在今江苏省境内。
  • 古堞:古城墙。
  • 春草合:春草茂盛,连成一片。
  • 荒田耕遍:荒废的田地被重新耕作。
  • 夕阳多:夕阳的余晖很多,形容夕阳很美。
  • 长淮:指淮河。
  • 咫尺:比喻距离很近。
  • 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
  • 南风:从南方吹来的风。
  • 白波:白色的波浪,这里指淮河的波浪。

翻译

在这广阔无边的天地间,幸好战争已经停止,看不到铠甲和兵器,却能看到渔夫的身影。土墙茅屋适应了淮河流域的风俗,柳树成荫的港口和芦苇丛生的河湾与泗河相连。古城墙被平掉后,春草茂盛连成一片,荒废的田地被重新耕作,夕阳的余晖洒满大地。淮河近在咫尺,中原也近在眼前,我愿借南风之力,吹动淮河的白色波浪。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战争结束后的宁静景象,通过对比战时的甲兵和战后的渔蓑,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诗中“土墙茅屋安淮俗,柳港芦湾接泗河”描绘了淮河流域的田园风光,展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结尾“长淮咫尺中原近,愿借南风吹白波”则寄托了诗人对中原的思念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和平与自然的赞美。

尹廷高

廷高,字仲明,别号六峰,遂昌人。其父竹坡,当宋季以能诗称。仲明遭乱转徙,宋亡二十年,始归故乡。尝掌教于永嘉,秩满至京,谢病归。所著有《玉井樵唱正续稿》。自题其卷首云:「先君登癸丑奉常第,宦游湖海,作诗凡千馀首。丙子,家燬于寇,遗编散落,无一存者。仅忆《秋日寄僧》一联曰:『白蘋影蘸无痕水,黄菊香催未了诗。』先业无传,雅道几废,不肖孤之罪也。」观此,则仲明诗学,有自来矣。 ► 28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