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山房次韵马道士虚中三首

· 方回
霜净天空心共远,一缕游丝无可剪。 欲识人间真道人,眼近红尘念头转。 历历落落一秃翁,取数过多邴曼容。 从今教子为牧童,岂复敢望铭鼎钟。 閒朋冷友时相聚,方寸不无暗合处。 谷神玄牝要深知,钓竿须拂珊瑚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游丝:指蜘蛛等昆虫所吐的丝,因其飘荡于空中,故称游丝。这里比喻微妙的心思或思绪。
  • 道人:指修道之人,这里特指真正懂得道的人。
  • 历历落落:形容清晰明了的样子。
  • 秃翁:指年老无发的人,这里可能是自指或指某位老者。
  • 邴曼容:人名,具体身份不详,可能是指古代的某位贤人或隐士。
  • 铭鼎钟:指在鼎和钟上刻字,古代用来记载重要事件或表彰功绩,这里比喻功名和荣誉。
  • 方寸:指心,内心。
  • 暗合:指不谋而合,心意相通。
  • 谷神:指道家所说的“谷神不死”,即道之精髓,永恒不变。
  • 玄牝:指道家所说的“玄牝之门”,即道的根源,深奥莫测。
  • 钓竿:钓鱼的工具,这里比喻追求道的方法或手段。
  • 珊瑚树:珊瑚组成的树状物,这里比喻珍贵或美好的事物。

翻译

霜净天空,心与天同远,一缕飘渺的思绪无法剪断。 想要认识真正的人间道人,他们接近红尘却心思转变。 清晰明了的老者,取数过多,像是邴曼容那样。 从今教导子孙成为牧童,岂敢再期望铭刻鼎钟的荣耀。 偶尔与冷清的朋友相聚,内心深处总有不谋而合之处。 谷神与玄牝的奥秘要深入了解,追求道的方法应触及珊瑚树般珍贵的事物。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霜净天空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道人境界的向往和对世俗功名的淡泊。诗中“游丝无可剪”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微妙思绪,而“眼近红尘念头转”则突显了道人超脱世俗的特质。后文通过对老者和子孙的教导,以及与友人的相聚,展现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追求和对道义的深思。最后,以谷神、玄牝和珊瑚树为喻,强调了追求道的重要性,体现了诗人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