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苗经历耕野

· 方回
士以仕为业,野处无所耕。 近世所大患,苟进颓厥声。 苏子佩六印,相国不为荣。 坐乏二顷田,此事误平生。 廓然天壤间,一犁早经营。 春夏刈麻麦,秋冬穫稻粳。 盖头有把茅,糊口有杯羹。 岂肯拾此去,垂涎公与卿。 不遇汤先主,伊葛亦何成。 聘顾不至三,宁为畎亩氓。 驷马高车间,一跌足可惊。 岂如牛背上,稳卧无攲倾。 调鼎与荷锄,心手自权衡。 我有一饱资,去就万事轻。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野处:在野外居住。
  • 苟进:无原则地求进。
  • 颓厥声:败坏名声。
  • 苏子:指苏轼。
  • 佩六印:比喻高官显贵。
  • 相国:指宰相。
  • 二顷田:指足够的田地,比喻安稳的生活基础。
  • 廓然:广阔的样子。
  • 天壤间:天地之间。
  • 刈麻麦:收割麻和麦。
  • 穫稻粳:收割稻米。
  • 盖头:指茅屋的屋顶。
  • 糊口:维持生活。
  • 垂涎:渴望得到。
  • 汤先主:指商汤,古代贤君。
  • 伊葛:指伊尹和葛洪,古代贤人。
  • 畎亩氓:田间劳作的农民。
  • 驷马:四匹马拉的车,指高官的交通工具。
  • 攲倾:倾斜,不稳定。
  • 调鼎:比喻治理国家。
  • 荷锄:扛着锄头,指务农。
  • 权衡:衡量,比较。
  • 去就:去留,指选择生活方式。

翻译

士人以出仕为职业,但在野外居住却无处耕种。近代以来的一大忧患,是无原则地求进而败坏名声。苏轼虽佩戴六印,身为相国却不以此为荣。他缺乏足够的田地,这是他一生中的失误。在广阔的天地间,我早早地开始经营我的田地。春夏收割麻麦,秋冬收获稻米。茅屋的屋顶已盖好,生活所需的食物也足够。我岂能舍弃这些,去渴望成为公卿。如果没有遇到像商汤那样的贤君,伊尹和葛洪又怎能有所成就。即使不被多次聘请,我宁愿做田间的农民。乘坐四匹马拉的高车,一旦跌倒就足以令人震惊。哪像在牛背上,稳稳地坐着没有倾斜的危险。治理国家和扛着锄头,我心中自有衡量。我只需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对于去留的选择就变得轻松。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作者对于仕途和田园生活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苏轼等历史人物的引用,作者批评了无原则的求进和对于权贵的渴望,强调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的重要性。诗中,“廓然天壤间,一犁早经营”展现了作者对于自耕自种生活的向往和满足,而“调鼎与荷锄,心手自权衡”则体现了作者对于治理国家和田园生活的平衡看法。整体上,诗歌传达了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哲学。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