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淮南僚友汎舟吴江城下

· 王逢
波伏鱼龙夜不惊,菱花千顷湛虚明。 吴侬似怪青丝马,汉月重临白帝城。 世说窦融功第一,独怜阮籍醉平生。 楼船箫鼓中流发,喜及东南早罢兵。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波伏鱼龙:指水波平静,鱼龙等水生动物安然不动。
  • 菱花:菱角的花,这里指菱角丛生的水域。
  • 千顷:形容水面广阔。
  • 湛虚明:清澈明亮。
  • 吴侬:吴地的人,这里指吴江地区的人。
  • 青丝马:装饰有青丝的马,这里可能指华丽的马车或马匹。
  • 汉月:汉地的月亮,这里借指汉地的文化或影响。
  • 白帝城:古代城名,位于今重庆市奉节县东,这里可能指代汉地的某个重要地点。
  • 窦融:东汉时期的政治家,曾有功于国家。
  • 阮籍:三国时期魏国的文学家,以醉酒闻名。
  • 楼船:古代的大型战船。
  • 箫鼓:箫和鼓,古代的乐器,这里指乐声。
  • 中流:河流的中央。
  • 罢兵:停止战争。

翻译

夜晚的水波平静,鱼龙等水生动物安然不动,千顷的菱花水域清澈明亮。吴地的人们似乎对装饰华丽的青丝马感到惊讶,而汉地的文化影响再次降临到白帝城。人们谈论着窦融的功绩,他是第一,同时又怜悯阮籍一生醉酒。楼船上箫鼓声起,乐声在河流中央响起,我们欣喜地期待着东南早日结束战争。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夜晚吴江城下的宁静景象,通过“波伏鱼龙”和“菱花千顷”等自然元素,展现了水域的宁静与美丽。诗中“吴侬似怪青丝马,汉月重临白帝城”一句,巧妙地融合了当地人的情感与汉地文化的深远影响。后联通过提及历史人物窦融和阮籍,表达了对功名的赞颂与对放纵生活的怜悯。结尾的“楼船箫鼓中流发,喜及东南早罢兵”则寄托了对和平的深切期望。

王逢

元明间常州府江阴人,字原吉。元至正中,作《河清颂》,台臣荐之,称疾辞。避乱于淞之青龙江,再迁上海乌泥泾,筑草堂以居,自号最闲园丁。辞张士诚征辟,而为之划策,使降元以拒朱氏。明洪武十五年以文学录用,有司敦迫上道,坚卧不起。自称席帽山人。诗多怀古伤今,于张氏之亡,颇多感慨。有《梧溪诗集》七卷,记载元、明之际人才国事,多史家所未备。 ► 28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