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仲实宜兴州教授

· 方回
天未丧斯文,遁翁续思孟。 戒慎恐惧传,源流独也正。 □□中节情,未发为善性。 人己不睹闻,了无一可侦。 上璧□□朗,下譬深渊靓。 尚复有形迹,两物相照映。 人心统性情,本□垢可净。 鬼神不能知,匣中未开镜。 所以古君子,一恬□□□。 学者当此时,养之惟以敬。 述者于兹明,作者于兹圣。 三畏孰为首,战兢保天命。 武林子张子,早执文□□。 □□将相家,炎绍四大姓。 未应钓渭□,□□□□□。 □□□□□,□见退之病。 中年有省悟,坐觉浮华屏。 宜兴□□□,□□闻且榜。 诸生望绛帐,□以慰郊迎。 朱子所著书,率□□□□。 当于谨独上,有法更究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遁翁:指隐居的老人,这里可能指作者自己或某位隐士。
  • 思孟:思考孟子的思想。
  • 戒慎恐惧:出自《中庸》,指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要谨慎,害怕做错事情。
  • 中节情:指情感的适度,不偏不倚。
  • 未发为善性:指人的本性未被外界影响时是善良的。
  • 照映:相互映照。
  • 人心统性情:人的心性统摄情感和性格。
  • 匣中未开镜:比喻人的内心世界,未被外界所知。
  • 一恬:指一种平静、恬淡的心态。
  • 三畏:指《论语》中的“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 战兢:小心翼翼,谨慎。
  • 武林:地名,指杭州。
  • 炎绍四大姓:指宋代炎帝和绍圣年间的四个大家族。
  • 钓渭:指隐居垂钓,比喻隐居生活。
  • 浮华屏:指摒弃表面的繁华和虚荣。
  • 绛帐:指教师的座位或讲台。
  • 谨独:指在独处时也要谨慎。

翻译

天意未让文化消亡,隐居的老人继续思考孟子的思想。传授戒慎恐惧的道理,源流独特而正统。情感要适中,本性在未受外界影响时是善良的。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一切都不可探知。上面像明亮的璧玉,下面像深邃的渊潭。还有形迹可寻,两者相互映照。人的心性统摄情感和性格,本质上是纯净的。鬼神也无法知晓,就像匣中的镜子未被打开。所以古代的君子,总是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学者在这个时候,应该以敬养之。阐述者在此明了,创造者在此成圣。三畏中哪一项最重要?小心翼翼地保护天命。

武林的子张子,早年就执掌文教。来自宋代炎帝和绍圣年间的四个大家族之一。不应只是隐居垂钓,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中年时有所觉悟,开始摒弃表面的繁华和虚荣。宜兴的地方,听说且有榜文。学生们期待着教师的讲台,以此来慰藉他们的迎接。朱子所著的书籍,应当在谨独上,有法可依,更深入地探究。

赏析

这首诗是方回送别张仲实去宜兴州任教授的作品,诗中充满了对张仲实的期望和对学问的推崇。方回通过引用孟子的思想和《中庸》的教诲,强调了戒慎恐惧、中节情、未发为善性等儒家理念,表达了对张仲实能够传承和发扬这些理念的希望。同时,诗中也体现了方回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浮华世界的批判,以及对学问深度的追求。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方回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儒家思想。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