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郎川纪胜图

· 方回
维汝明父起宗父,古润尝僚佐农扈。 酾酒金山焦山寺,□马升州扬州府。 歌诗千百南北传,一别十年散还聚。 骎致五帙知天命,双鬓更无丝一缕。 昔贤相思即命驾,车而不笠莫敢侮。 汝明家在军都山,田十五顷清颍湾。 母及子孙六百指,仰事俯育身久閒。 大江之南雁北向,故人闻缀行台班。 合眼有时得相见,不过梦中空往还。 起宗籍籍□□史,□□易退仕如止。 桐川大邑当孔道,弦歌声□□□□。 断桥流水来者谁,两辔相逢各惊喜。 丹青惨澹绘为图,邃□幽穿知几里。 右军兰亭未足誇,摩诘辋川焉可拟。 紫阳洞天虚谷春,亦荷老笔为写真。 踰七望八盍早往,沧浪日濯冠缨尘。 二公妙龄挟才艺,往往见知今宰臣。 省□□□夕有命,再使尧舜风俗醇。 锦囊此轴且捲起,未可□□□鲙莼。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发语词,无实义。
  • 古润:古代的润州,今江苏镇江。
  • 酾酒:斟酒。
  • 金山焦山寺:指金山寺和焦山寺,均为镇江名胜。
  • □马升州扬州府:此处缺失文字,应指骑马前往扬州。
  • 骎致五帙:骎,迅速;五帙,五十岁。
  • 天命:指五十岁,古人认为五十岁知天命。
  • 双鬓更无丝一缕:形容头发全白,没有一根黑发。
  • 命驾:命令驾车,指立即出发。
  • 军都山:地名,在今北京市昌平区。
  • 清颍湾: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六百指:指六百人,形容家族庞大。
  • 行台班:行台,古代中央政府派出的临时机构;班,指官员的行列。
  • 合眼有时得相见:闭上眼睛有时能梦见。
  • 桐川大邑:指桐城,今安徽桐城。
  • 孔道:大道,要道。
  • 紫阳洞天:道教称神仙居住的地方。
  • 虚谷春:虚谷,空谷;春,指生机勃勃。
  • 踰七望八:超过七十岁,期望八十岁。
  • 沧浪:水名,这里指洗涤。
  • 冠缨尘:指帽子和帽带上的灰尘,比喻世俗的尘埃。
  • 省□□□夕有命:此处缺失文字,应指接到命令。
  • 再使尧舜风俗醇:再次使社会风俗变得淳朴,如尧舜时代。
  • 锦囊此轴且捲起:锦囊,用锦缎做的袋子;轴,指画轴;捲起,卷起来。
  • 未可□□□鲙莼:此处缺失文字,应指未可轻易展示或享用。

翻译

你们两位明父和起宗父,曾在古润州共同任职,协助农事。你们曾在金山寺和焦山寺斟酒,骑马前往扬州。你们创作的诗歌千百首,在南北流传,一别十年后再次相聚。你们迅速到达五十岁,知道天命,双鬓全白,没有一根黑发。昔日的贤人一旦想念就立即出发,不乘马车而戴斗笠,无人敢轻视。

明父家在军都山,有十五顷田地在清颍湾。家中有六百人,负责供养和教育。在江南,大雁向北飞,听说你被编入行台的官员行列。闭上眼睛有时能梦见你,但只能在梦中相见。

起宗你名声在外,像史书上的人物,容易退隐如同停止仕途。桐城是个大县,位于要道,弦歌声不知从何处传来。断桥流水处,不知是谁来了,两匹马相逢,各自惊喜。用丹青绘制的图画显得凄凉,深邃的洞穴不知有多深。右军的兰亭序不足以夸耀,摩诘的辋川图又怎能比拟。

紫阳洞天的虚谷春天,也被老笔描绘得栩栩如生。超过七十岁,期望八十岁,应该早点前往,用沧浪水洗涤冠缨上的尘埃。你们两位年轻时就有才华,常常受到宰相的赏识。接到命令的夜晚,再次使社会风俗变得淳朴,如尧舜时代。这幅锦囊中的画轴暂且卷起来,未可轻易展示或享用。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两位老友的深厚情谊和他们的生活轨迹。通过对比他们的过去和现在,诗人表达了对友情和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地名和典故,展现了元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同时,诗人对友人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期望,也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风俗的理想化追求。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值得品味的佳作。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